1929年股市崩潰直接導致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產生。具有諷刺意味的是,1987年股市崩潰成為其終結,因為黑色星期一加深了全國對華爾街的不滿。摩根士丹利和其他的證券公司越來越顯得像是默契的卡特爾,處於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保護之下——這個結局和新政改革派的預期正好相反,他們當初的目的是打破華爾街集中的權力。與此同時,商業銀行在20世紀80年代明顯遭受重挫。拉丁美洲的債務危機表明貸款的風險遠遠高於交易風險。這場危機嘲弄了格拉斯——斯蒂格爾精神,其宗旨原是要保證存款銀行的穩定。由於外國銀行能夠在美國承銷證券,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似乎隻是在懲罰美國銀行,促使它們作出魯莽的決定。鑒於現在日本的七大銀行已經進入世界上十家最大銀行之列,這種競爭劣勢不可等閑視之。

許多銀行發現,參院銀行委員會主席威廉·普羅克斯邁爾參議員是個意想不到的同盟者。他願意準予他們有權承銷股票和債券,條件是大的商業銀行和大的投資銀行不能合並。《經濟學人》雜誌說:"華盛頓不希望看到摩根擔保公司和摩根士丹利經過這麼多年以後重又結合。"8艾倫·格林斯潘作為聯儲主席曾經許諾,鑒於他本人曾任摩根董事10年,他擔任聯儲主席後將不作任何影響銀行的決定。然而,格林斯潘在背後悄悄地支持部分撤消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銀行已經得到了承銷商業票據和市政收入債券的許可。1989年1月,聯儲增加了發行公司債券的有限的權力。在最早通過開放的大門的5家銀行中,就有J.P.摩根證券公司——它憑著4億美元的資本和700名雇員,輕而易舉地在這類業務中達到最大規模。1989年10月,它成為自大蕭條以來發行公司債券的第一家美國商業銀行,為薩凡納電力和動力公司發行3000萬美元的債券擔任幹事行。

在這裏也有令人擔心的一麵。銀行是否會以垃圾債券來為公司蓄謀控股投資者融資呢?他們會不會像在20年代那樣故伎重演,使個花招把拉美的債券塞給債券持有人?銀行將如何把存款者和將來證券業務中的任何風險隔離開來?這些擔心都是事出有因。但是,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要靠國會和銀行監管人員的智慧,因為維持現狀對商業銀行造成的危險,比擴大證券經營權所能帶來的危險要大得多。

在今後的歲月裏,龐大的全功能銀行將在國內外興起,摩根銀行當然也在其中。根據《機構投資者》的觀點,商業銀行有"宏大的計劃"要成為"閃光的金融機構,像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之前的老摩根財團那樣威力無比"。9J.P.摩根公司現在已經是全球機構,而不隻是一家在海外經營的美國銀行。在其6個最高管理人員中有3個不是美國人。在參加紐約的管理培訓的人員中,也有一半不是美國人。每個高級官員都在海外任職一段時間。

到1989年,摩根銀行的發展程度,已經使得華爾街23號的聖地不再能夠容納。劉易·普雷斯頓要求在每一個銀行家的辦公桌上都有一台電腦,而交易辦公桌上則需要奇怪的叢林似的電線。為了適應高科技銀行的需要,摩根在華爾街60號買了一幢47層的玻璃和石結構大樓。這是由凱文·羅奇設計的。這幢大樓和華爾街23號的情況不同,並不是為摩根財團專門建造的。為了節省時間和財力,摩根銀行買的是由房地產開發商喬治·克萊因安排的一攬子交易。華爾街60號最初的預算為5.3億美元,但是由於工程成本超支,造價上升到8.3億美元。1988年,摩根銀行向第一共同生命保險公司借了4億美元,以解決新大樓的資金需要。普雷斯頓說他沒有選定新大樓的陳設,因為丹尼斯·韋瑟斯通不一定中意。他就這樣調皮地透露了這個消息:韋瑟斯通——這位獨自奮鬥成才的倫敦運輸工人的兒子——將接替他,成為華爾街第一位外國出生的銀行董事長。1989年夏天,在喬遷至華爾街60號前夕,銀行通知說不得不裁員10%,即大約1500人。此事再次提醒人們,那種家長式的溺愛和終身雇用的情況早就已經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