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8月,沃倫·哈丁總統死於血栓。他的接任者卡爾文·庫利奇對世界債務問題並沒有更深的領悟。他非常強硬,協約國必須償還戰爭債務——"他們難道不是借錢了嗎?"他這麼問,而且還繼續認為這些債務和賠款沒有關係。37但是,隻要美國要求償還戰爭借款,協約國不可能在德國賠款問題上有所鬆動。

賠款問題的最後一個方麵是,摩根為充當德國的新的經濟沙皇——總代理而卷入了一場爭奪戰。新聞界大肆渲染,聲稱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因為執掌此帥印者將能主管德國的經濟。他將能從德國擠出最後一分錢,而又能延緩新一輪的通貨膨脹。德國想讓美國充當這個角色,希望它能起一點緩和作用。在華爾街,在摩根合夥人德懷特·莫羅的背後,已經形成了推薦他出任總代理的強大共識。

莫羅是庫利奇總統的老朋友,已經被推薦擔任許多政府的職務。他個兒不高,戴著眼鏡,有點書生氣,是摩根的哲學大王,具有一種難以捉摸的偉大氣質。現在,他的機會到來了。他有一些強有力的支持者——在私營部門有傑克·摩根、查爾斯·道斯和歐文·揚,在內閣則有休斯和胡佛。在1924年7月白宮的一次長會以後,他似乎是一個十拿九穩的取勝者。除了其他原因之外,白宮認為任命莫羅可以保證道斯貸款的償還。

但是,第二天,在另一次白宮會議上,美國駐德國大使阿蘭森·霍頓反對任命莫羅。他說選擇摩根合夥人將挑起德國政治上的不安定因素,甚至會斷送道斯計劃。會議爭論激烈,拖得很長,一直折騰到半夜。盡管庫利奇麵對老朋友作了推薦,但是對莫羅的提名還是夭折了。道斯後來解釋說:"霍頓十分嚴肅地指出,任命摩根公司的一位成員,也許會給德國的民族主義分子以可乘之機,從而擊敗共和黨政府。因為他們將會蠱惑人心,叫嚷說這是國際銀行家的陰謀,目的在於將德國逼上絕路,而不是幫助德國。他指出這是德國政府本身私下的觀點。"38其他分析家認為庫利奇拋棄老朋友的原因主要不是戰略伎倆,而是膽怯。由於摩根在戰時所起的作用,它一直遭到中西部地區德裔美國社區的詛咒。庫利奇的助手們顯然提醒他避免與莫羅有涉。這一事件說明,即使在保守的共和黨政府執政的10年期間,摩根銀行也還是背著沉重的政治包袱。

拉蒙特和諾曼大失所望,要求推出一個完美的莫羅替身。這時成功地殺出來的一匹黑馬竟是摩根未來的合夥人——32歲的帕克·吉爾伯特。他身材高大,充滿孩子氣,綽號是"思維機器"。他是萊芬韋爾的門徒,1920年就已經接替萊芬韋爾當了財政部部長助理。在28歲時,他被提升為副財長,在財政部長安德魯·梅林外出時主持財政部的工作——他是迄今為止升到這個職位的最年輕的人。保羅·沃伯格描繪他是一個"務實的年輕人,長著夢幻者的眼睛和敏感的學者的嘴巴"39。而德國人則遠遠沒有看到他這麼富有詩意。財政部長海因裏希·克勒這麼描繪他:"這位瘦長的高個兒沉默寡言,相貌不可捉摸,看上去比他實際年齡要大得多……給人一種怪誕的印象。"40在柏林的5年期間內,吉爾伯特監督了2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的支付。作為德國的經濟沙皇,人們在模仿的加冕禮中焚燒他的模擬像,並誣蔑他是新的獨裁者。他顯然從未學會說德語,隻是一味工作,從不參加文藝活動或是進入德國社會。他盡管年輕,卻是個非常嚴厲的工頭,不斷地責備德國人財政開支過於鋪張。他認為他們隻要執行健全的財政政策,是可以償還賠款的。另一位財政部長保羅·莫爾登豪爾指出:"他說話又笨拙又傲慢,咕嚕咕嚕的,誰也不懂他說的英語。"41但是吉爾伯特撰寫的有關德國財政狀況的報告卻在清晰和準確方麵堪稱典範,使他在英美金融界名聲大振。他將在20世紀20年代成為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