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平衡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生著變化。1913年,第16修正案獲得批準,第二年所得稅大大提高,接著成立了聯邦貿易委員會。傑克苦澀地承受了這些變化。像皮爾龐特一樣,他將把憤怒默默地深埋在心裏,直到忍無可忍時才會爆發。現在,他心如亂麻,沉浸在悲哀之中,內心充滿了對新政的敵視。他痛罵,自特迪·羅斯福以來,那些"破壞因素"恐怕已經控製了整個國家。1914年6月,在給一個朋友的信中傑克寫到:"據我所知,從來沒有這麼一大群十足的庸才和地地道道的騙子管理過,或試圖管理過任何一個一流的國家。墨西哥人的境況較好,這是因為他們的各個老板隻不過從事殺人和強奸,而我們的老板們卻管理著國家,因而使更多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31特別應該提到在進步黨改革的最後的輝煌階段中發生的一個小插曲。1913年12月23日,威爾遜總統簽署了聯邦儲備法案。當然,威爾遜堅持在華盛頓成立一個受控於政治而不是銀行家的聯邦儲備委員會。"隻有兩個選擇,"他說,"把中央控製權要麼給銀行家們,要麼給政府。"32這年年初,傑克曾去了一趟華盛頓,帶著一份有關成立由私人控製的中央銀行的摩根計劃。摩根公司不僅製定了計劃,而且印刷得很漂亮。威爾遜的親密顧問豪斯專員看到傑克帶來的東西後,急忙告訴他把它們打印在普通紙上呈送給總統,免得布萊恩和進步黨成員們認為摩根財團正在散發一個事先安排好的計劃。

從許多方麵來說,1914年11月開始運行的聯邦儲備係統對摩根都是一個天賜之物,它使銀行減輕了一些政治壓力。正如聯儲曆史學家威廉·格雷德所述:"作為一個經濟機構,聯儲繼承了摩根公司再也不能承擔的位高而權重的作用——以及一些怨恨。"33表麵上看來,摩根權力受到很大削弱,其實並不如此。在許多方麵,華盛頓的聯邦儲備委員會雖然監督著12家地方銀行,但軟弱無力。相比之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卻脫穎而出,成為與歐洲各中央銀行和外彙市場業務往來的中心。因此,真正的金融權力仍然保留在它的永久的棲身之地——華爾街。

新製度至關重要的職位是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第一位登上這一寶座的是本傑明·斯特朗,他的全部簡曆上盡是與摩根有關的經曆。他是哈裏·戴維森的門徒。哈裏·戴維森讓他擔任銀行家信托公司的幹事。1907年金融大恐慌期間,戴維森還介紹他當了皮爾龐特的私人審計師。戴維森和斯特朗之間存在著一段情誼。斯特朗的妻子生下一個孩子後自殺身亡,一年以後,他的一個女兒也死了。此時,戴維森將斯特朗的3個遺孤接到了自己家中。之後斯特朗娶了銀行家信托公司總裁的女兒凱瑟琳·康弗絲。1914年他自己當上了總裁。那年,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的職位擺在麵前,但斯特朗在是否擔任這個職位的問題上猶豫不決。因為他不僅支持過銀行家們的奧爾德裏奇計劃,而且還反對過聯邦儲備法案。直到他同哈裏·戴維森和保羅·沃伯格一起到鄉下度過了一個長周末之後,他才接受了這個職位。斯特朗想賦予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以英格蘭銀行那樣的尊貴和聲望。摩根財團指點他到特迪·格倫費爾那裏去學習,了解那家銀行的管理方式。在斯特朗的影響下,後來證明,聯邦儲備銀行對摩根大有裨益,而絕非是一個威脅。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和摩根公司誌同道合,以至於摩根財團後來被視為華爾街上的聯邦儲備銀行。所以,結果同改革者們的期望恰恰相反,1913年以後灰心喪氣的改革者眼巴巴地看著摩根的權力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