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黨異常激憤。同時,由於羅斯柴爾德的參與,反猶呼聲也夾雜其間。人民黨的煽風點火人物瑪麗·裏斯稱克利夫蘭總統為"猶太銀行家和英國黃金"13的工具。紐約的《世界》雜誌將銀團描述成一群"吸血的猶太人和外國人"。威廉·詹寧斯·布萊恩在他的譴責性國會發言中,要求工作人員朗讀《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契約"一段。布萊恩否認他的指責是為了迎合反猶太主義情緒。在1896年的競選活動中,他告訴芝加哥的猶太民主黨人:"當我們譴責羅斯柴爾德的金融政策時,我們的敵人常說我們在攻擊一個民族。但我們不是,我們反對羅斯柴爾德的金融政策,同樣也反對皮爾龐特·摩根的金融政策。"14令人惋惜的是,黃金銀團贏得的勝利十分短暫,即使是皮爾龐特也隻能在一段時間內保護住黃金供應。到了夏季,黃金再次大量流出財政部。1896年初,在籌措新的貸款時,皮爾龐特提出了建立一個全球銀團的計劃,它將包括紐約的國民城市銀行、柏林的德意誌銀行及巴黎的摩根——哈耶斯銀行(也許是為了平息反猶勢力,這一次的銀團完全由基督教銀行家組織)。然而,克利夫蘭不想再次激起人民黨的憤慨,他決定組織一次公募,摩根在6700萬美元的債券發行中僅約占一半。

盡管皮爾龐特是為錢所驅,但這次黃金行動仍不愧為他的精心傑作。他起到了美國中央銀行的作用,是他填補了一段曆史空白,即從1832年安德魯·傑克遜否決第二個合眾國銀行的提議,到1913年通過聯邦儲備法案期間的這一曆史空白。隻要政府的金融力量薄弱,貨幣控製手段落後,預算規模小,它就不得不依靠私人銀行。而格羅佛·克利夫蘭則從未對自己的決定後悔過。他對皮爾龐特·摩根做出決定的"閃電般的速度"讚賞不已,稱讚他是個"目光敏銳、有遠見的愛國者"。15由於頑固地堅持原則,克利夫蘭疏遠了自己黨內的小城鎮農民的勢力。1896年,民主黨拒絕提名他當下屆總統候選人,而改為提名威廉·詹寧斯·布萊恩。在布萊恩眼中,摩根是一個本丟·彼拉多似的人物,他將饑餓的農民釘在黃金的十字架上。由於存在著這類蠻橫的攻擊,摩根銀行的作風愈發神秘、謹慎。而這種作風反過來又激發了人們對摩根銀行勢力的無邊想象。

在1896年的總統競選活動中,皮爾龐特在共和黨的講台上遊說大家接受金本位政策。他在自己的海盜二號船上招待來自俄亥俄州的銀行家、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馬克·漢納。摩根及其他銀行家都為威廉·麥金利的競爭活動出資不菲——華爾街23號掛滿了支持麥金利的旗幟。這些都有助於說服麥金利支持金本位製度。1900年,麥金利簽署了一項法規,給予金本位製度新的法律地位。由於歐洲小麥歉收,使農產品價格得以提高,農民與銀行家之間的矛盾有所緩解。同時,育空河的淘金熱潮及南非、澳大利亞金礦的發現,都使美國的貨幣供應得以擴大,價格上漲。19世紀晚期,令人痛苦的緊縮通貨政策的影響日益減小。

在19世紀90年代,皮爾龐特·摩根代表著一個令美國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在金融上,美國依然依賴歐洲。作為一個債務國,美國不得不努力安撫《聖經》中下令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羅馬行政長官。

它的外國債主。英國對美國經濟政策的影響,正如一個世紀之後日本對美國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日本為美國的預算赤字籌集了大量的資金。和日本一樣,英國也因抑製美國本國的貨幣增加而受到指責。凱恩斯指出:"債務國絕不會喜歡債權國,期待債務國的友善之情完全是徒勞。"16而這種怨恨之情就發泄在摩根財團身上。

在倫敦受過金融培訓的皮爾龐特深知,英國銀行家認為英鎊的穩定是英國富裕的基礎。在19世紀,英鎊是每個投資者都想持有的貨幣。皮爾龐特對美元的態度也是如此。健全的貨幣製度是美國作為一個主要債權國崛起的前提。摩根財團的曆史充滿了具有諷刺意味的事件,例如在20世紀20年代,摩根銀行使英國恢複金本位製度,使後來的一位英國首相遭受自己政黨的譴責,正如格羅佛·克利夫蘭在1895年所經曆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