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家摩根銀行的曆史就是英美金融界本身的曆史。一百五十多年來,它們在華爾街或倫敦金融城的每一次恐慌、繁榮和股市崩潰中都首當其衝。它們經受了戰爭和蕭條、醜聞和審訊、轟炸和未遂暗殺。現代世界還沒有哪個金融王朝如此穩定地維持著其顯赫地位。它的編年史就像一麵鏡子,從中我們可以研究高額融資的風格、職業道德及禮儀規範上的變化。為使這個巨大的曆史畫卷井然有序,我們將其傳奇經曆劃分為三個階段。這一劃分框架主要適用於摩根各家公司,但我認為也大體適用於其他銀行。

1913年以前是皮爾龐特·摩根的領主時代。這時銀行家是經濟體係中的主人,用弗雷德裏克·劉易斯·艾倫的話講就是"萬物之靈"。他們為運河、鐵路、煉鋼廠、航運公司融資,從而為新生的工業社會提供了資本。在那樣一個桀驁不馴的競爭時代,是銀行家解決了公司間的爭端,並組織了托拉斯來遏製競爭。他們作為資本提供者和使用者的主要中介,監督著大規模的工業發展。因為是他們在配置稀有的資金,所以他們往往比接受融資的公司更有勢力,日益掌握對這些公司的控製權,由此產生了一代難以馴服的銀行家。他們的錢財如神話般滾滾而來,引起了公眾的恐慌,最後促成了一場政治運動,以控製銀行家過度的影響。

在小J.P.摩根的外交時代,私人銀行家們處於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搖身成為政府的左膀右臂,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秘密使命,與各國的中央銀行平起平坐。摩根銀行家們這時變成了政權掮客和全球會議上政府的非正式代表。他們作為國王、總統和教皇的摯友,在華盛頓或英國白廳的嚴密監督之下從事外交活動。在國外,他們似乎經常成為政府政策的化身;在國內,它們仍舊是各個公司"傳統的開戶銀行",但是這些公司盡管仍然算得上忠誠,卻越來越不需要強大的銀行家的幫助。摩根合夥人與客戶維持著排他的關係,因而享受一個高貴奢華的世界,似乎是那麼文雅,那麼悠閑自得,不受現代標準的侵擾。

在戰後的賭場時代,銀行家們麵臨著全球市場激烈的隱姓埋名的競爭,對客戶失去了控製。跨國公司此時壓倒了銀行家,在資本和金融技巧上與他們一爭高低。機構投資者,比如說保險公司、共同基金、養老基金等成為新的抗衡力量。由於公司和政府能夠在各國籌措各種貨幣的資金,所以力量的天平已朝著不利於銀行家的方向大大傾斜了。這聽起來似乎有點奇怪,因為我們這個時代,每天都充斥著令人眩目的新聞報道:買賣一錘子就是十億美元。然而,正如摩根財團的曆史所表明的那樣,這一新型的金融攻勢,實在是銀行家虛弱的症狀。隨著老客戶們翻身得解放,昔日的紳士銀行家們也不得不東奔西跑地去攬生意,以便找到新的地盤。他們就在那殘酷無情的公司兼並的世界裏找到了自己的地盤,這樣一個世界挽救了他們,卻危害了經濟。在這個競爭激烈的金融新時代,銀行家們已經拋棄了自維多利亞時期就已統治英美金融界的傳統。

本書的主題是,今後再也不會有哪家銀行能像老牌的摩根財團那樣強大,那樣神秘,那樣富裕了。19世紀的羅斯柴爾德和20世紀的摩根所代表的那一切,在21世紀任何一家公司都不能再現。銀行家們不再能夠壟斷巨額資金,世界金融已經成熟,權力也已分散到眾多機構和金融中心。回顧曆史,往日的銀行世界——大筆的財產、豐富的藝術收藏、豪華的遠洋遊艇以及與國家元首摩肩接踵、自視為君主的銀行家們,一切的一切,都從我們的視野中迅速地遠離了。然而,與一般的透視法相反,摩根財團離我們愈遠,其形象就愈加高大。

1989年7月

於紐約布魯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