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財團的發展,像其他金融機構和工商業一樣,經曆了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風風雨雨,但是它之所以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曆經磨難而不衰,並取得卓爾不群的業績,這是與其各代領導人的經營視野和戰略分不開的。除此之外,更有他們周圍一批有見識、有才華的得力助手的貢獻。"以第一流的方式從事第一流的業務"——摩根財團的這一經營座右銘是其多年來立於不敗之地的謀略。

摩根財團從上世紀末開始就已經涉足於中國了。中國讀者是很難忽略本書關於當年中國的描述的,尤其是摩根在美國國務院的授意下組織的兩次對華銀團貸款的記載。從本世紀初開始,在那動蕩的年代裏,國難當頭,民族存亡,危如累卵,西方列強一意瓜分中國,摩根等銀行勉強秉承政府意誌,但對舊中國毫無信心。在當時的條件下,西方金融機構在中國的活動又何益於中國廣大民眾?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更是日新月異。中國需要外資,也確實給國外的大公司、大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摩根財團》一書並不是J.P.摩根公司、摩根士丹利或摩根建富的官方曆史,這隻是作者利用開放的檔案,並通過大量的采訪寫成的。J.P.摩根公司公開自己的曆史,讓當代人和後人去評說,這是值得稱道的。書中對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的評價,當然隻是作者的觀點。作為一位西方學者,作者在史料剪裁、臧否人物、評說史實等方麵有其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在許多方麵我們會有不同的看法,此處就不作評論了。我們相信中國廣大讀者是有鑒別力的。總的來說,作者極力真實地再現摩根財團的曆史,把自己的想象控製到最低限度,訴諸史實,出言有據,對每一個曆史細節的描述,都以檔案和各種原始資料為支撐,包括業務活動記錄、書信、電報,以及當事人的回憶。這就使本書值得一讀,值得向中國廣大讀者推薦。

鑒於本書的讀者都有經濟和金融方麵的常識,而且書中也對某些概念作了說明,凡是這類內容,我在譯文中一律不再作注。但是,為了幫助讀者理解,我對其文化、宗教、曆史、文學等方麵的背景提供了一些注釋;凡是不影響理解原文的,也不再作注。書中涉及的重要曆史人物和事件的中文譯名,一般以約定俗成的用法和中文版《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為準,這樣也便於有興趣的讀者去查閱。我們非常感謝J.P.摩根公司慷慨資助,使《摩根財團》中文譯本的出版成為可能。我特別要感謝J.P.摩根公司的執行董事藍德彰先生(Mr.John D.Langlois)積極籌劃了中文本的出版事宜,並為我提供了必要的參考資料;執行董事瞿王慧允(Mrs.Rewena Chu)就版權和出版細節和我們進行了密切的配合;財政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趙曉宇先生和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世界經濟編輯室副主任徐聿璠女士為出版中文本的各項事務做了很多工作。我也要在此感謝作者羅恩·徹諾先生為我提供了有關背景資料,澄清和解答了不少疑難問題。

在中譯本完稿之後,我與徹諾先生在紐約的深談,令人難以忘懷。中文譯文的初稿是由下列人員完成的:李長栓(序言)、郭雪豔(第1章)、劉芳(第2、3章)、黃進舟(第4章)、丁衛宇(第5章)、江一陟(第6章)、陳建文(第7、8章)、韓永春(第9、10、11章)、徐聿璠(第12、15、21、26、32、36章和"致謝")、吳晉康(第13、14章)、鄒加怡(第16章)、揚少林(第17章)、洪越(第18、19章)、陳歡(第20、22、23章)、劉小西、李光輝(第24、25章)、項穎(第27章)、梅鴻(第28章)、馬小虹(第29、30章)、莫小龍(第31章)、王冰(第34、35章)。焦小平做了大量的計算機文字處理工作。我對全書譯文初稿進行了全麵的校訂,對各章都做了大幅度的修改或重譯,力求做到中文譯本準確無誤,文體統一。人名、地名、術語前後一致。利用餘暇,曆時二載,凡三校,盡管如此,疏漏紕繆,在所難免,望讀者不吝賜教。

金立群1996年9月14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