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籌建海軍(1 / 2)

不知道,是不是鹽販得到了什麼消息。一行人得以順利的,來到了登萊府府治蓬萊城。進城後。

由檢道:三虎,派人去通知登萊巡撫,和登萊總兵前來見朕。記住告訴他們不要讓太多人知道,朕來了登萊。

走去登萊巡撫官署。

三虎道:屬下,這就派人去辦。

現任登萊巡撫孫國楨,明末名臣,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複澎湖列島的民族英雄。浙江慈溪人,萬曆四十一年癸醜科進士。天啟七年遷為。登萊巡撫。

明朝的海軍的衰落始於正統年間,至嘉靖年間廢馳到穀底,明末有所增強。

第一:沿海衛所空虛,水師士氣低落。衛所軍是世襲的職業軍隊,待遇微薄,每一月僅一石,加之受軍官的盤剝,生活困苦。作為軍餉來源的軍屯,由於貴族軍官的侵占日益減少,使糧餉不濟,士兵大量逃亡,如廣州七衛在嘉靖中期缺額達69.8%,福建鎮海衛缺額為76.1%,在數量銳減的同時,士兵士氣低落,戰鬥力嚴重下降,士兵衣食無著,漫無紀律,軍官不知作戰,隻知道盤剝士兵,官兵互相視若仇敵,可謂“無用之將統無製之兵”。

第二:艦隊減少,艦船破損。衛所軍的銳減,也導致海軍人員的銳減,如福建烽火門水寨缺額達73.7%,銅山水寨缺額達65.8%,各艦隊的艦船數量急劇減少,浙江省船隊原有700艘戰船,1440年已不及一半,新江口船隊400艘戰艦,至1474年僅存140艘,重要海軍基地登州衛,曾擁有100艘戰船,1503年,隻剩下3艘,同時艦船製造業衰落,鄭和遠征時2000料的寶船在海港中慢慢爛掉,至十六世紀初, 明朝海軍所用的最大戰船隻有400料,而且都是用舊船的木料建造的。

第三: 海防戰略退步,海防線內縮。

仁宣之後,明政府開始收縮海防線,遠洋艦隊被召回,大型艦隻停止建造,島嶼基地被放棄,撤退政策使海軍受到重創,海防線被從遠海甚至外洋壓回海岸。

如今沿海衛所空虛。可以算的不錯的水師隻能說是毛文龍的東江水師,還有福建水師。

由於大明的水師衰落,加上明朝中後期的閉關鎖國的政策。造成鄭芝龍得以稱霸南洋。鄭芝龍甚至一度攻占州府,縱橫東南沿海。

鄭芝龍以東南沿海為基地活躍舞台的海商兼海盜(隨朝廷政策的變化身份隨變),以其經營的武裝海商集團著稱,發跡於日本平戶,為明鄭勢力的開始。鄭芝龍在離開日本到台灣建立新的根據地,不僅建立了一支實力強大的私人海軍,而且效仿明朝在台灣設官建置,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割據政權。明政府無力剿滅鄭芝龍便轉而招安,1628年,鄭芝龍受到明廷招撫,官至都督同知。不久清軍入關,鄭芝龍於1646年降清後被軟禁北京;清朝利用鄭芝龍多次招降其子鄭成功不成,遂於1655年入獄;於1661年11月24日被殺。

由檢一行,來到巡撫官署。孫國禎已在門口等待。

孫國禎,年約四十。皮膚黝黑。不同由檢以往所見官吏,不是白白淨淨。就是肥頭大耳。一看此人必是實幹之人。

臣登萊巡撫孫國禎叩見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