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軍事改革委員會(2 / 2)

如此才可才可保證,軍隊戰力,保持我大明的長治久安。

由檢道:英國公所言,有理。卿等以為呢。

魏國公,徐弘基道:臣以為英國公,所言極是,如今衛所名存實亡,不能承擔,為我大明守土之責。朝廷每年因募兵製費銀巨大。如今國庫空虛。然後跪到皇上,變則存,不變則亡啊皇上!

成國公站出來道:臣附議!

永康侯徐錫胤道:臣附議!

徐光啟道:臣附議。

兵部左侍郎於明啟:臣以為不妥。此乃太祖所定,實乃我大明長治久安之法,不可擅改!不然國將不國啊!皇上!

刑部尚書徐石麒:臣以為於侍郎所言甚是。祖宗之法不可擅動。貿然改革,會使軍心不穩。與國無利。請皇上三思,

兵部右侍郎金三羽:臣附議!

禮部尚書高心明:臣附議!

韓爌:臣以為,貿然改製實乃不妥。改製應當徐徐漸進。方為上策。

由檢道:如今衛所製度敗壞,募兵製費銀巨大。國庫空虛,各地軍官多為吃空餉,喝兵血之人。如今已到不變不行的時候。

朕決定成立軍事改革委員會。負責軍製改革之事,朕親任委員長,英國公張世澤,薊遼總督,內閣大臣。孫承宗任副委員長。遼東巡撫調入京城任兵部尚書。同時和,魏國公徐弘基,成國公朱純臣,提督京師戎政孫傳庭,擔軍事改革委員會委員。

如今京營改革初見成效。朕決定現在北直隸,山東,河南三省先實行改革。朕親自負責。

目前北直隸南直隸,稅務局三月共收的白銀五百萬兩。除去各種支出地方截流還餘三百五十萬兩。二百萬用於軍備改革。一百五十兩,存入戶部。此事證明改革的正確性。商稅的征收下一步擴展到山東和河南兩地,與軍事改革同步,同時召諭二省各級官員。

朕決定成立京師大學堂,和講武堂,京師大學堂主授儒家經典,算農業,水利,以及西洋物理。講武堂主要培訓低級軍官。傳授兵法戰術。

朕親任院長,調李之藻擔任京師大學堂副校長。周延儒任教務主任。英國公張世澤任講武堂副校長。戶部撥款五萬兩用於籌建講武堂和京師大學堂,講師一律待遇從優。

李之藻(1565—1630)。字振之,一字我存,號涼庵居士,又號涼庵逸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代科學家,學識淵博,嫻於天文曆算、數學。“曉暢兵法,精於泰西之學”,與徐光啟、楊廷筠齊名。萬曆二十六年(1598)進士,跟隨利瑪竇學習西方科學,接受天主教教義,於三十八年受洗入天主教。翌年奔父喪回鄉,邀郭居靜、金尼閣兩教士同往杭州。四十一年,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奏上西方曆法。天啟元年(1621)遼沈失陷,明廷急於守戰需製炮術,由徐光啟推薦,任光祿寺少卿,兼管工部都水清吏司部郎中事。崇禎二年(1629)朝廷開設曆局,與徐光啟同為監督,和龍華民(Niccolo Longobardi,1559年-1654年)、湯若望等教士譯書修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