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監國(1 / 1)

來到了文淵殿,文淵殿是內閣的辦公地點。內閣一共有六人,包括施鳯來,分別是黃立極,李國普,來忠道,李標,劉洪訓,內閣以閹黨勢大,原本的齊楚浙黨都投靠了魏忠賢了。靠著齊楚浙黨的底蘊魏忠賢才能壓製東林黨。明朝的內閣隻有票擬權沒有決定權。內閣票擬之後要送往司禮監。司禮監就相當於皇帝的秘書處。

司禮監,官署名,明置。是明朝內廷管理宦官與宮內事務的“十二監”之一,始置於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有提督、掌印、秉筆、隨堂等太監。提督太監掌督理皇城內一切禮儀、刑名及管理當差、聽事各役。司禮監素有“第一署”之稱[1]。

司禮監由太監掌管,在明初並沒有太大的權力,而且受到限製。到了中後期,由於皇帝怠政厭政以及幼衝等原因,皇帝經常讓司禮監代帝批紅。這樣司禮監利用這一機會,不斷擴大自己的權力,幹預明朝的中央決策,給明朝政治、經濟、軍事、司法造成了惡劣的後果。雖然司禮監擁有如此大的權力,然而卻不能像唐代後期宦官那樣任意廢立皇帝。明代的司禮監始終受製於皇權。

明代司禮監著名宦官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等皆曾任司禮監之主管。都是司禮監掌印太監,魏忠賢還兼任東廠太監一職。

施鳯來心裏明白眼前的信王,可是當今皇上的親弟弟,如今皇上無後,而且身體每況日下。一旦有什麼不測,必定是信王即位。

下官施鳯來見過信王殿下。施鳯來鞠躬道。我等見過信王殿下,另外幾位內閣大臣道。

由檢道:各位閣老都是我大明的砥柱。快快起身。本王今奉旨監國,國事還得諸位閣老多多操勞!

六人道:下官等必定為大明社稷鞠躬盡瘁。

由檢聽著這公式化的回答心裏特別不舒服:本王不用你們鞠躬盡瘁。隻要盡心國事就好了。本王決定為了盡快的處理國事,在監國期間就與各位閣老一起辦公了。把最近的折子都給我拿過來吧。本王現場批閱。

施鳯來道:內閣所有票擬好的奏折。都已送往司禮監了。我這就派人去把奏折取來。

由檢道:那就勞煩閣老了。我已經吩咐下去了今天給諸位加四道菜。內閣中午一共有八道菜,分別為一湯,四素三葷,本王今天就與各位一同用膳。還得勞煩各位不吝賜教。

施鳯來道:我代諸位閣臣多謝殿下厚賜。殿下天資聰慧,我等盡當用心輔助。

施鳯來把自己的桌子讓給了由檢。由檢想,力挽狂瀾就。從這一刻開始了。但是真的和他想的那麼容易嗎?

不久一個太監送來了一摞奏折。由檢開始看了起來!小時候爺爺對他的教育,終於有了用武之地。看起文言文也並不吃力。

奏折上麵寫的是。江西今年發生了大旱,百姓顆粒無收。內閣票擬是,命南贛巡撫賑災。由檢想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就是因為百姓沒飯吃。官府的不作為,賑災款大部分都被官府層層截流。到了災民手裏也就是杯水車薪。現在更是震驚。江西大旱竟然隻有一句,讓南贛巡撫賑災。人家要是能賑災還上什麼奏折。

由檢道,這份天啟七月二十八日的奏折為何現在還在。如今已經過了十天了。還有朝廷為何不撥款賑災。

李國普“時人稱為長厚”,崇禎元年三月進為首輔。李國普比較正直,也是個有功之臣——當年魏忠賢與張皇後較上勁時,劉誌選彈劾國丈張國紀,李國普堅定地站在張國丈一邊。所以,崇禎登基後,張皇後對他很信任,皇帝對他也很信任,李國普一路進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直到首輔。但李國普有個致命的“出生問題”——與魏忠賢是老鄉,國子監生胡煥猷彈劾他是魏忠賢的同黨,崇禎覺得這完全有可能,開始對李國普懷疑起來。李國普覺得這樣搞太沒意思,幹了兩個多月的首輔,主動提出辭職。

李國普道:啟稟殿下,從江西到京城快馬加鞭。也需要七天。內閣每天要處理全國各地送來的奏折,難免有所不及。如今因為遼東建奴叛亂。國庫空虛,南方各地秋稅現在尚未抵京。我等也深感無力。望信王殿下恕罪。

由檢道:如今國庫還有多少銀兩。

李國普道:戶部餘銀不足十萬兩。

由檢到:國庫年入多少。

李國普道:天啟六年國庫稅入六百三十萬兩。僅遼東一地就支出三百萬兩之巨,又有四川土司叛亂。我大明雖未曾與蒙古開戰。但是每年入秋蒙古都會犯邊。天啟六年賜蒙古銀六十萬兩。還有各式禮物。

由檢聽到十分震驚。這個龐大的帝國竟然已到了如此地步。真可謂病入膏肓。

由檢歎氣道:國事竟然如此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