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心理學概論——心理學的重要概念1
第1章 與心理學不期而遇
什麼是心理學
說起心理學,一股神秘莫測的感覺便會傳遍人們的全身。人們會想起許多所謂詭異的東西來試圖勾勒心理學的大概模樣:魔術?算命?意念控製?乾坤大挪移?黑洞……哈佛專家告訴我們,這都是對心理學錯誤的理解。
很多人認為,心理學看不見、摸不著,離生活很遙遠。哈佛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其實存在於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雖然它看起來很神秘,但我們每天都會用到它,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業餘心理學家。當你才三四歲的時候,已經會揣摩別人的心思了,你懂得怎樣把玩具藏起來讓其他小朋友找不到,你甚至還會略施小計,提供錯誤的線索誤導他們。媽媽生氣的時候,你能從她的神情和語氣上判斷出來,而乖乖地停止胡鬧;一旦發現媽媽雨過天晴,你就又提出你的小要求了。作為父母,則知道如何正確地實施獎懲以糾正你的不良行為,使你養成良好的習慣。上述這些現象都是基於對他人心理的觀察和推論。也就是說,每個正常的人都能對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情、思維和行為進行一定程度的推測。
心理學“Psychology”一詞源於古希臘語,意即“靈魂之科學”。在希臘文中,“靈魂”也有呼吸的意思。古希臘人認為人的生命依靠呼吸,呼吸一旦停止,生命就完結了。隨著心理探索的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由靈魂改為心靈,心理學也就變成了心靈哲學。在中國,人們習慣認為思想和感情來源於“心”,又把條理和規則叫做“理”,所以用“心理”來總稱心思、思想、感情等,而心理學是關於心思、思想、感情等規律的學問,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動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
心理學包括的範圍很廣,凡是與人有關的東西統統包含在裏麵。因此,從人的身體功能、大腦機製、神經結構到人的記憶、思維、決策的製定、語言的發展,都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溝通的技巧,工作壓力,心理機能衰退,大腦機製有病變或人際關係不良,不能適應這個社會,這些行為都屬於心理學範疇。
現代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活動的科學,但一般人對它常有很大的誤解。“你是學心理學的,那你說說我現在在想什麼?”當有人得知你是心理學專業的時候,常常會好奇地提出這樣的疑問。其實心理活動並不僅僅是指人當下的所思所想,它包含更豐富的內容,而心理學家也無法一眼看穿你的內心。
哈佛專家指出,人們通常所說的心理學,是指研究人的心理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
人們在工作、學習、生活中與周圍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這樣那樣的主觀活動和行為表現,這就是人的心理活動,或簡稱為心理。心理活動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由客觀事物引起、在頭腦中產生的主觀活動。心理活動是一種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可稱為心理過程。人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各自都具有不同於他人的特點,各人的心理過程都表現出或大或小的差異。這種差異既與各人的先天素質有關,也與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學習有關,這就是所說的人格或個性。心理過程和人格都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心理學還研究人的個體的和社會的、正常的和異常的行為表現。動物心理學研究動物的行為,不僅是為了認識動物心理活動本身,也有助於對人類心理活動的了解。在高度發展的人類社會,人的心理獲得了充分的發展,使他攀上動物進化階梯的頂峰。心理學是人類為了認識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門基礎科學。
自有人類文明史以來,就有學者開始了對人的心理的探討與研究,但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還是19世紀的事。今天,心理學已是具有100多個分支學科的龐大科學體係了,諸如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管理心理學、商業心理學……都是心理學龐大科學體係中的成員,而且隨著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發展,心理學的分支學科還會繼續增加。
西方心理學的起源
哈佛告訴學子,每個人的心理活動因為時間、地點、情緒、感受等諸多方麵的影響而有所不同,所以才有了千人千麵、千麵千心的說法。在幾千年前,古希臘的哲學家們就已經意識到了人的內心存在著十分奇特的感受與變化。它因耳朵、眼睛等外在器官獲得信息的不同而產生各異的現象。
進入中世紀,人們對自我心理的感應更多的將其理解為神支配下的行為,直到文藝複興時期,心理學才從宗教附屬品的地位獨立出來,建立了較為科學的方法論體係。這一時期,歐洲各國產生了各種心理學派,諸如英國的聯想主義心理學、法國的理性主義心理學,等等。這些心理學派雖然較中世紀的神學觀點進步了一大截,仍然是以哲學的觀念和理論來解釋心理現象。
最早提出聯想主義心理學的是英國生理學家哈德烈,他認為人的內心和大腦活動有著緊密的聯係,在他看來,人的感覺器官接觸到具體事務便會產生感覺,這時候,如果人的內心能將這種感覺長時間地記憶下來,就會產生新的“感覺觀念”,通過聯想組成較為複雜的情感觀念。為了能更好地解釋聯想心理學產生的生理學基礎,哈德烈還提出了神經振動學說。
法國哲學家笛卡兒是理性主義心理學的鼻祖。他認為人的知識並不取決於外在的經驗,而是來源於個體的理性思想。他主張用理性來審查一切,提出了“普遍懷疑”的口號,對心理學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真正使心理學擺脫宗教的束縛,以獨立的姿態出現在學科領域的是德國生理學家馮特。
1858年,馮特成為德國著名生物和生理學家赫爾曼·馮·赫耳姆霍茲的助手。在當助手的這段時間裏,馮特為他的學生開設了第一個科學教授心理學的課程。他為這門課程專門寫的講義後來被編輯為《人類與動物心理學論稿》。因為創造性地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來解釋心理現象,1864年,他被提升為助理教授。
1879年,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實驗心理學研究室,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它的建立標誌著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正式確立起了自身的地位。
馮特的心理學研究主要著眼於對人類意識的分析。他認為人們之所以有複雜的心理活動,是源自簡單的心理活動,而簡單的心理活動則首先取決於意識的顯現,感覺、感情和意象便是意識的具體表現。
作為現代心理學的奠基人,馮特的心理學研究已經從哲學式的探索人的內心情感轉變為大量運用自然科學的手段,采取實驗的方式,對人類心理各個層麵的現象進行研究。他從人的感覺、感情和意象入手,進行觀察,加以分析。在心理學裏,這種研究方法被稱為“內省法”,後人又稱其為“構造主義心理學”。
馮特將“內省”分為“空想的內省”和“科學的內省”。前者是指“內部知覺”,後者是指“實驗的自我觀察”。馮特認為前者對科學地理解和研究心理學沒有任何幫助,而實驗才是解開人類心理奧秘的終極途徑。他采用實驗的方式對心理分析的結果進行補充和完善,建立起了完整的心理學實驗規範。
隨著心理學研究的深入及其領域的擴展,馮特的心理學體係逐漸引發了心理學界的廣泛爭論,隨著這種爭論的持續,由馮特開創的現代心理學開始出現了流派層出的熱鬧現象,心理學世界開始出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