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甄嬛傳》分析宮鬥劇繁榮的原因(1 / 2)

從《甄嬛 傳》分析宮鬥劇繁榮的原因

影視文學

作者:王敏琴

摘 要:2011年來,宮鬥劇在電視熒屏風起雲湧,其中《甄嬛傳》更是獨占鼇頭,在上海本地收視率最高曾突破 9%,全國最高曾達到 1.87%,創下東方衛視電視劇有史以來的最高收視率。在這繁華的背後,我們也要理性地分析它繁榮的原因:一是因其處於特殊的社會轉型的時代背景;二是自身具有可以廣泛傳播的形式與內容;三是它所提供的電視劇功能迎合了當下觀眾的需要。

關鍵詞:社會轉型;女性視角;電視劇功能;戲說曆史;情緒宣泄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8--02

一、社會轉型的時代背景

近十年來,我國先後熱播過三種類型劇:2002年到2005年的革命曆史劇和帝王劇,2006年到2010年的諜戰劇,2011年至今的後宮劇。它們的熱播絕非偶然,而是與中國社會的發展保持著高度的同步。可以說,很難找到一種藝術形式像電視劇這樣與當下中國政治及社會有著如此密切的關係。[1]《甄嬛傳》的火爆在於其故事情節設定:甄嬛從渴望“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的深閨女子,在麵對一次次的迫害與背叛後認清形勢,變成了機關算盡、步步為營的深宮女人,最終鏟除異己、登上了後宮權利的頂峰。甄嬛的“逆襲”支撐著這個時代的小資產階級、白領甚至是“屌絲”關於成功的幻想,精準地刺痛了時代的神經。不管是置身現代明爭暗鬥的辦公室,還是穿越到殺機四伏的後宮,甄嬛所代表的是這個時代裏每一個在底層苦苦奮鬥的人的想象。而十年來,人們對於成功的想象,從堅毅頑強的帝王、軍人和隱忍機智的臥底、地下黨等男人形象轉換成深諳權謀、掙紮生存的女人形象,從個人奮鬥、家國榮耀、建功立業的開拓者轉換成僅為一己之利、不擇手段求生存的臣服者。可以說,這場“成功的臣服者”之夢宣告了“成功的征服者”之夢的破碎,揭示著我國社會現階段從自由競爭的迷夢走向權力壟斷的轉型——從自由與解放的夢幻中驚醒,不再相信人定勝天的神話,轉而臣服於現有的壟斷和集權秩序,不再反思和批判這種秩序,更不幻想打破秩序,而是在秩序內謀求通往秩序頂層走的路。

二、自身的形式與內容

(一)形式

首先,在人物的設定上,宮鬥劇的主角們都是美麗的女子,且在後宮的環境中大多數都處於弱勢地位,這也符合了女性在人們的價值觀中的弱小、需要保護的想象和預期。姣好麵容、弱勢地位,使得劇種人物能夠輕鬆得博得人們的同情,自衛、甚至是以惡製惡的惡毒也顯得合情合理,不僅易於被觀眾接受,還可以得到讚揚助威。

其次,《甄嬛傳》以畫麵的精致、禮儀的考究和文藝味十足的台詞,在電視劇的觀賞價值上做足了功夫,在展現正劇的精致風格的同時又絢麗時尚不顯沉重乏味,迎合了追求小資情調的都市年輕人對貴族奢華生活的向往。造型上,花園的石橋流水、各個季節的絢爛鮮花、金碧輝煌的後宮裝潢、演員們細膩大氣的妝容和考究的服飾使得畫麵格外絢麗精致;君臣、主仆、夫妻、妃嬪間的叩拜禮儀也無一遺漏地處處展現著,讓觀眾在每一個細節中感悟天家威嚴和森嚴規則;台詞更是十分用心,仿古人之風,引經據典,語速不急不慢,語意回環往複,陌生感和新鮮感吊足了觀眾的胃口;在音樂上,劇中《鳳凰於飛》、《紅顏劫》、《采蓮》等音樂極具古風古韻,音樂選用為電視劇增色許多。

(二)內容與思想性

跌宕起伏的情節,無休無止的勾心鬥角是宮鬥劇最大的賣點,而《甄嬛傳》可以說是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曆朝曆代後宮政治鬥爭之大成,並且一反往日後宮題材電視劇所行“慕古”之風,將它們美好的外衣撕裂,把美的幻想毀滅,把封建製度下的糟粕和被扭曲的人性的醜惡麵呈現出來,體現的是對封建皇權製度的批判和對人性的反思。導演鄭曉龍在被問及拍攝《甄嬛傳》的初衷時說到:“我希望觀眾能夠通過《甄嬛傳》中悲慘的人物命運感受到強烈的批判精神,不再把陰暗吃人的宮廷當作向往的地方,不再被某些宮廷戲誤導想穿越回到古代。”[2]、基於這樣的初衷,《甄嬛傳》沒有簡單停留在揭露層麵,而是具有強烈的悲劇色彩和批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