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精致就是品位
單是為了名副其實,人也需要有極大的美德才華,就像寶石一樣,寶石如果不需要用襯箔來襯托的話,也就必須本身具有極大的價值。
——培根
一身名牌並不是品位,品位蘊含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精致中,而生活中的精致無處不在。
讀大學的時候,朋友的寢室裏有一個從遙遠的山區來的青年小輝。據說,他要是回一次家,得先坐火車,再坐汽車,之後是馬車,之後是背包步行……他的家是常人無法想像的僻遠。
彼此都很熟了以後,他給我們講他母親的故事。透過他的講述,我們看到了一個在困窘環境中生活著的瘦削美麗的母親。她經常說的話是:生活可以簡陋,卻不可以粗糙。她給孩子做白襯衫白邊兒鞋,讓穿著粗布衣服的孩子們在艱辛中明白什麼是整潔有序。他說,母親的言行讓他和他的手足們知道,粗劣的土地上一樣可以長出美麗的花。受母親這種思想的影響,他的生活雖貧窮但很精致。
朋友說他終於明白,為什麼那個養育他成人的窯洞裏,會走出那麼多有出息的孩子。
和小輝同一寢室的那位朋友,是在富裕家庭裏長大的,他的父母生了5個孩子,隻有他一個男孩。他來上大學,他的母親一下子給他買了10套衣服,可是,沒有一件給他穿出點兒模樣來。他總是隨隨便便地一扔,想穿了就皺巴巴地套上,頭發總是在早晨起來變得“張牙舞爪”,怎麼梳都梳不順。一切都亂了套是他最習慣說的一句話是。他總也弄不明白,住對床的室友,怎麼每一天的日子都過得有滋有味。他的床上,橫看豎看都是亂,而對麵那張床,洗得發白的床單總是鋪得整整齊齊。
這種點點滴滴生活中的精致,溶入到一個人的血液、生命、言行中,就形成高潔的品位,就顯出非凡的教養,就透出攝人的高貴。這種精致的生活隻在於我們的小心和習慣,而不在於環
境的優劣。這種精致的生活越是出自粗劣的環境,它所培養出的一個人的天生風骨就越震懾人,這個人也更是有了脫離粗劣環境的力量。因為一切都表明:他雖出身這樣的環境,可他超越了這個環境,這個環境已配不上他了,他已屬於更好的環境,他的一切已顯示他該擁有更好的一切。
這種精生活作為財富提升一個人的事實,在好萊塢影星赫本及她的服裝設計師的人生中也有體現。當時他們都很年輕都默默無聞,都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怎樣,但他們都自然而然地認為他們將是上流社會的一員,這無關金錢,地位、權勢或家庭背景,而是業自他們追求超越的信念,對工作的勤奮及天賦,畢竟與生俱來的那份優雅不是金錢能夠買得來的。
一個人的品位並非一朝一夕形成的。
品位指品行、風度、氣質、教養。一個人有沒有品位,不在於他有沒有金錢做後盾,也不在於他有沒有較好的容貌和身材作依托,而是在於他的品德或曰“德行”。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這裏的“詩書”不但是學問,更是學問熏陶出的良好道德品行。培根曾說:“有些老年人顯得到很可愛,因為他們的作風優雅而美。‘美人的遲暮也是美的。’而有的年輕人盡管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洪應明是一位古人,他在《菜根譚》中談到這樣的人:家境雖貧寒,地卻總是打掃得幹幹淨淨;姑娘雖窮苦,頭發卻總是梳洗得整齊清潔。洪應明讚道:那情形雖說不上富貴豔麗,但氣度卻是那麼文雅大方。
“貧家淨掃地,貧女淨流頭”,雖然他們貧窮,但他們熱愛生活,欣賞生活,保持著潔身自好的良好習慣,這種不因貧窮就“自廢弛”的風雅氣度,是真正高貴的品味。
人有無品位,不在地位、金錢、學曆、相貌,而在人品、道德、德行、教養、文化底蘊、內在素質這些精神層麵的東西。有了內心的完善和充實,“貧女”也自有風雅的氣質;沒有,“士君子”也會廢弛無品位。德國大文豪歌德說:“行為是一麵鏡子,在它麵前,每一個人都顯露出各自的真實麵貌。”莎士比爾說:“服飾往往可以表現人格。”雨果說:“人的麵孔常常反映他的內心世界,以為思想無形無色,那是錯誤的。”品位是人的內在素質與外在形象的統一,不能想像一個舉止猥瑣,言談粗俗,衣著邋遢的人,會有風雅的品位。
曹操被封為魏王,將接見匈奴使者,自認為形貌不夠“威武”,不足以讓遠方國家敬畏,於是讓手下人代替他接見,他自己則執刀站在旁邊。接見完後,曹操派人問匈奴使者對魏王印象如何?使者說:“魏王很威風,但旁邊那個執刀的人,更顯英雄氣概。”
一個人的個性、氣質,往往會通過外表自然而然流露出來,是很難掩飾的。因此,要培養自己優雅的品位,不能不注意外在形象的修飾。
有一位行為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他本人以不同的打扮出現在同一個地點。當他身穿西服以紳士模樣出現時,無論是向他問路或問時間的人,大多彬彬有禮。當他打扮成無業遊民時,接近他的多半是流浪漢,或是來對火的,或是來借煙的。這說明,一個人的外在儀表即使不會是全部,至少也會部分地反映他的個性、愛好和人品。因此,一個有著良好品格和品位的人,不會對他的外在形象掉以輕心。或者反過來說,對自己外在形象的約束、修飾,也是一個人良好品格和品位的必然表現和自然流露。當然,這種修飾不是矯飾,而是服從於人品修養的發自內心的自然舉動,所謂“於細微處見精神”,或精神顯露於舉手投足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