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進各國的國家安全委員會(1 / 1)

走進各國的國家安全委員會

領導博覽

除美國、俄羅斯、日本外,還有很多國家已經設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2008年10月29日,法國政府宣布成立國防與國家安全委員會;2010年5月13日,英國宣布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此外,智利、南非、土耳其、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國也相繼建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際問題專家華益文認為,從全球範圍來看,擁有國家安全委員會,幾乎成了各個大國的“標配”。

一、在反恐中壯大的美國國安會

美國國安會是美國政府討論和研究重大戰略決策的核心組織,為總統國家安全和外交事務方麵的決策提供參考。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國家,總統為國安會主席。定期參加會議者包括副總統、國務卿、國防部部長、財政部部長和國家安全事務顧問。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是國安會法定軍事顧問,國家情報總監是法定情報顧問。經常參加會議的還有白宮辦公廳主任、司法部部長、國土安全部部長等官員。艾森豪威爾時期,設立了一個總統特別助理來處理國家安全事務,叫“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也習慣稱為“國家安全事務顧問”。現在,國家安全事務顧問是國安會日常工作的負責人,由總統直接任命,無須經過國會批準。當然,其實際權力的大小,完全取決於總統的信任度和政治需要。

二、俄羅斯國安會前身是克格勃

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委員會的發展,以1991年蘇聯解體為界被分為兩個階段。

蘇聯時期,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前身是1917年成立的全俄肅反委員會,簡稱契卡。1954年,契卡更名為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克格勃。它是蘇聯對外情報、反間諜、國內安全和邊境保衛等工作的主要部門,是一個淩駕於黨政軍各部門之上的“超級機構”,隻對蘇共中央政治局負責。

1991年10月,蘇聯解體前夕,戈爾巴喬夫撤銷了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後來,俄羅斯重建了自己的安全力量,成立了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委員會,由總統任主席,成員包括總理、聯邦安全局局長、外交部部長、內務部部長、國防部部長、總參謀長、緊急情況部部長等。

現在,俄羅斯國安會更多的是一個多方力量的協調機構,負責審議重要的國家和社會安全事項,製定統一的國家安全政策。

三、日本建立國安會的“三步”

1978年10月,日本防衛省設立了和平安全保障研究所,主要從事綜合性國家安全政策調研,那是一個半官方的機構,這是“第一步”。2006年,安倍晉三首次出任日本首相。為擴大權力,安倍晉三上任後不久就向國會遞交議案,建議設立固定機構,讓首相、外務大臣、防務大臣和內閣官房長官能夠定期會麵,就應對外交和安全挑戰整合意見。但安倍晉三在任僅一年就下台,國家安全委員會動議也就不了了之。這是日本在建立國安會上邁出的“第二步”。

2012年12月,安倍晉三再任日本首相,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設立也隨之提上日程。2013年6月7日,日本政府在內閣會議上通過了創建國家安全委員會的相關提案。提案在日本眾議院獲得通過後,在隨後送到參議院進行討論和表決通過不會成問題。這樣,日本設立國安會的“三步走”基本完成。

根據該法案,日本國家安全委員會將以首相、外務大臣、防衛大臣和官房長官組成的“4人會議”為核心,下設“國際安全保障局”,負責各中央部門間的協調,以及政策的策劃、起草等工作。日本國家安全委員會將成為日本外交和安全方麵的最高決策機構。由60人組成的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主要分3個部門,分別針對中國和朝鮮、同盟國以及其他國家,每個部門大約有20人,最重要的是針對中國和朝鮮的部門。

(郭建民摘自2013年11月30日《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