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中華醫藥平衡自然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2 / 3)

見到這種情景,張仲景覺得非常痛心,於是就認真地學習和總結前人的醫學成果,廣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藥,並且在觀察、實踐和思考的基礎上寫出了《傷寒雜病論》這本古代著名的醫書。書中主張要根據病情,尋找發病的原因和規律,並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同時,這本書中記載了很多有效的民間治病秘方,非常實用。

張仲景還是一個非常有責任感的醫生,他遊曆了很多地方,經常免費給窮人看病。每當他看到一些醫生或者巫師以治病的名義騙人錢財的時候,總會站出來和他們爭辯,勸人們要相信醫術,並且努力幫人治病。他的這種精神是非常可貴的。

神醫華佗現代人形容某位醫生醫術高明時,通常會說他是“華佗轉世”。可見在人們的心目中,華佗的醫術是很高明的。

華佗是東漢末期著名的神醫,他自幼聰明勤奮,在很小的時候就讀了很多書,有著較高的文化素養。後來,他對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就刻苦鑽研前代的醫學典籍,並且在實踐中不斷觀察和思考,終於在醫學方麵有所建樹。

華佗的醫術是非常高超的,他精通各種藥方,而且用藥非常精準,即使不用秤來稱,也能清楚地知道手中的藥有多重;他精通針灸治病的方法,並用這種方法治好了很多人的病;他開創了外科手術的治療方法,還發明了能用做全身麻醉的“麻沸散”,這樣在進行外科手術時就能減輕病人的痛苦。另外,他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還常常會用到心理治療方法。相傳他曾經給一個太守治病,診斷病情後發現太守隻要把心中的怒氣發泄出來病就會好。於是,他收了太守的錢財而不給他治療,反而還寫信大罵太守。太守見到信後非常生氣,大怒了一場,病也就好了。

不僅醫術高明,華佗還是一位醫德高尚的神醫。和當時的很多醫學家一樣,華佗也曾經遊曆過很多地方,在遊曆的過程中一邊積累醫學知識一邊治病救人。相傳他曾經救助了很多人,但很少接受別人的錢財。他還經常教育人們要多鍛煉身體、預防疾病,他模仿虎、鹿、熊、猿、鳥等禽獸動作而創的“五禽戲”就是古人強身健體、預防疾病的良好運動,很多人通過鍛煉都增強了身體免疫力,也很少生病了。

“百歲名醫”孫思邈現代社會中,人活到六七十歲好像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可在古代的時候,情況並不是這樣的。由於戰爭、醫療技術落後等原因,人們的平均壽命隻有四五十歲,能活到六七十歲的人是非常少的,百歲以上的老人更是少之又少。而中國曆史上著名的醫生孫思邈卻活了一百多歲,常被人們稱為“百歲名醫”。

孫思邈是唐代著名的醫藥學家,他活了一百多歲,可究竟是多少歲,人們有著幾種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101歲,有人說是120歲,有人說是131歲,有人說是141歲,也有人說是165歲,總之,他的壽命是很長的。

盡管孫思邈的學識很豐富,但他很不喜歡做官,而是將自己的興趣放在研究醫學、養生學上。相傳當時的很多皇帝都曾經召他到朝廷做官,可他都拒絕了。當時他為了不想被人打擾,還索性跑到太白山中去隱居學道,鑽研養生之術和醫學方麵的知識。即使是這樣,當朝的皇帝還是多次派人去請他下山做官,可見他在當時是多麼有名。

孫思邈成名的原因主要在於:一是因為他很懂得養生之道,當他到50歲的時候看起來還跟二三十歲的人差不多,非常年輕,所以當時的很多皇帝都很羨慕他,並想向他學習長壽的方法;二是因為他醫術高明,對中藥很有研究,他編成了《千金方》這本醫書;三是因為他醫德高尚,經常免費為人治病。

古代醫生的水平考試在現代社會,醫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的,想做醫生,不僅要係統地學習醫學方麵的知識,而且還要通過專門的醫師資格證考試,隻有同時具備了這些條件,才能獲得行醫資格。因為醫生實在是關乎性命的一個職業,所以古時的人們也不敢掉以輕心,他們也對醫生資格有著嚴格而明確的規定,而且還會定期考察醫生的醫療技術水平。

古代醫生的水平考試是隨著時代和醫療技術的發展而不斷進步的,其中最為有名、正規的考試形式就是宋代的“針灸銅人”法。

在當時,人們常用針灸法來治病,所以對人體經絡、穴位的熟悉程度以及針灸的技法也就成為考核醫術的重要內容。北宋天聖五年,宋仁宗命令當時有名的醫官王惟一設計製造了兩個與正常成年人差不多大的銅人。銅人的軀幹可以拆分為前後兩個部分,軀幹裏麵有各種器官。銅人的表麵刻有人體的穴位,這些穴位的孔中注有水銀,並用黃蠟封住。考試時,如果刺準了相應的穴位,就會有水銀流出;找不對穴位,針就刺不進去。

其實,古人製作這樣的銅人,不僅是為了考察醫生的水平,同時也會將它用於針灸教學。在進行教學時,一般還會配套使用相關的教材,這本書就是由銅人的設計者王唯一編寫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教材中有形象的人體穴位、經絡圖,同時也有詳細的文字說明。以這本教材配合著在銅人上進行醫學實踐使用,學醫的人在考試之前就能得到係統的學習和培訓,隻要勤加學習和練習,考試的時候就不會那麼難了。

中醫看病的“四診”

和西醫通常借助現代儀器設備來診斷病情不同,中醫診斷病情的方式是很特別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望(看氣色)、聞(聽聲音)、問(問病情)、切(把脈搏)這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俗稱為中醫看病的“四診法”。

這四種診斷方法是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根據民間流傳的經驗和自己多年的醫學實踐總結出來的。實踐證明,這四種方法對於診斷病情,針對具體的情況采取不同的醫治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望診,就是通過觀察病人的神、色、形、態來判斷內在肌體的疾病,並且及時治療。曆代中醫通過長期的觀察和醫學實踐,認識到人的表麵部位與人體的五髒六腑有著對應的關係,如五官中的眼睛對應著肝,舌頭對應著心髒,口腔對應著脾,鼻子對應著肺,耳朵對應著腎,通過觀察這些地方的情況,就能判斷人體內部是否有病變。聞診,就是通過病人聲音的高低、強弱以及病人身上的氣味來分辨病情,如果一個人身上有奇怪的味道,沒有運動可聲音很急促,或是聲音過於微弱,這些都是有病變的表現。而切診就是用手按在病人的脈搏上,通過觀察脈象的變化來診斷病情。人體的脈搏跳動都是有規律的,如果跳動異常,很可能就是由身體內部的病變引起的。在此基礎上,還要注意采用問診的方式。問診就是詢問病人一些相關的情況,包括發病原因、發病經過、以前有沒有得過類似的病、病人的飲食習慣和身體感受等。

中醫在看病時,通常會將這四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這樣對病情的把握才會更加準確。

人體的經絡和穴位武俠小說中經常會提到一些點穴功,隻要用手指在別人身上輕輕一點,別人就動彈不得了,有時還會有一些更為厲害的江湖武功,比如六脈神劍、九陰真經、隔空點穴這些涉及人體經絡和穴位的功夫。書中的描述非常神奇,同時也讓人不由得對人體的經絡和穴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人體中遍布著經絡。經絡實際上也就是聯係著人體各個部分的經脈和絡脈,經脈是主幹,絡脈是主幹上的分支。主幹的經脈包括十二正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等,同時,從這些主幹上又分出許多絡脈,遍布在全身上下。

中醫學認為,人體中最重要的就是十二條正經,它們緊密相連,分布在人體的各個部分,貫穿於上肢的叫“手經”,貫穿於下肢的叫“足經”,四肢內側的叫“陰經”,四肢外側的叫“陽經”……其他的一些經絡就是從這十二條正經中分出來的。

人體不僅分布著經絡,而且還有很多穴位。現代仍很流行的中醫針灸療法就是利用刺激穴位的方法來治病的。

中醫將人體的穴位分為經穴、奇穴和阿是穴。人體的很多經絡上都有自己的穴位,這就是經穴,人體中所有的經穴共有三百六十一個。除經穴外,人體中有著固定部位的穴位就是奇穴,人體的奇穴總共有五十六個。阿是穴是沒有固定部位的穴位,可一旦按著了這些地方或是相應部位發生了病變,人就會覺得疼痛難忍,所以就稱為阿是穴。

經絡和穴位的知識是比較複雜的,需要通過很長時間的學習和專業指導,我們才有可能真正掌握這方麵的知識。

人體的五髒六腑生活中,如果我們非常高興或者是非常悲傷的時候常常會說“笑得五髒六腑都痛了”或是“哭得五髒六腑都痛了”,這其中雖然有一些誇張的成分,但也並非是完全不合實際的。人體是非常複雜的,不僅遍布著大大小小的血管、經絡、穴位,還有很多內髒器官,隻有這些部位正常運轉,人體才能保持健康。經絡、穴位前麵已經說過,現在我們就來說說五髒六腑的知識吧。

中醫學中常把人體內在的重要器官分為髒和腑兩大類,人體的五髒指的是心、肝、脾、肺、腎五個器官,六腑則包括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個器官,這些器官的功能各不相同。五髒的主要功能是儲備一些能維持生命運動的營養物質,而六腑的主要功能則是消化食物,吸收營養和排泄廢棄物。在人體中,五髒六腑並不是獨立的器官,而是通過各種血管、脈絡等連接在一起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人體中健全的功能係統。

中醫學中常將人體總的健康狀態落實到這五髒六腑之中,認為五髒中儲存的營養物質是人進行各種活動的前提和保障,所以一定要好好地保存而不能泄露出去,而想要保持六腑的健康則要讓它保持暢通,不斷吸收和排泄。同時,如果想要保持五髒六腑的健康,還應該保持情緒的適中,在中醫看來,大怒傷肝,大喜傷心,大悲傷胃,大驚傷腎,這些極端的情緒都是不利於身體健康的。

因此,要保護好五髒六腑,就應該堅持凡事都要適度的原則。

人體的丹田生活中,當我們在練習太極拳、氣功或是練習聲樂的時候,老師經常要求我們在呼吸時要“氣沉丹田”。那人體的丹田究竟在哪裏呢?

人體的丹田是人們在養生和練氣時非常關注的一個部位,至於它究竟在什麼地方,人們有著不一樣的看法。一般認為,人體的丹田主要有三個,上丹田位於兩眉毛之間,中丹田處於胸部正中的位置,而下丹田則位於肚臍以下三寸的地方。其中的下丹田是人們在練習運氣功夫時特別關注的位置,人們通常所說的“氣沉丹田”中的“丹田”其實指的就是下丹田。而這裏所說的“三寸”並不是用我們今天使用的標準尺子量出來的長短,而是一個大致的位置。而一些道家的養生者還認為丹田實際上並沒有固定的位置,每個人的丹田的位置都可能有所不同,隻有親自在實踐中體驗,自己才能感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