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種精神
教學研究
作者:楊明明
【摘要】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這種活動直接指向人的精神世界。教育的本質是改造和構建人的主觀世界,其出發點和歸宿都應該是人。教育的精神傳承的實質就是人類精神的延續與發展。因此,教育的精神是人存在的基礎,是使人成為真正的人的條件。同時,教育也是人安身立命得以生存發展,實現人的價值的手段的“善”。教育是世俗性和精神性的統一。摒棄了它的世俗性,人就得不到生存;去除了精神性,人也不能完全成為人,二者是統一在人存在的實體中。
【關鍵詞】教育;精神性;世俗性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人以精神而存在,“精神是自我”。人是以時間和空間的形式存在的。人是個體精神的代表,人與人精神的彙集就促成了人類的精神。“人首先是世俗的,生活的意義首先在於世俗精神,而世俗精神貫穿於人生。當說世俗就是神聖的時候,是指用精神提升人的境界,這個精神就是生命”所以,教育就是對人的世俗性精神和理性精神的平衡與發展。
一、教育的世俗精神
人首先是世俗的,人的生活精神首先在於世俗性。同樣,教育也是先有世俗性後有精神性。人是社會的動物,要在這個社會上存在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馬斯洛在人的需要層次最後那個就已經闡明了,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是物質需求。因為隻有人的物質需求滿足的條件下,才談得上更高的發展性需要。教育的世俗精神在於它使人得以生存。主要是幫助受教育者獲得物質資料,此時,教育就淪落到獲得物質資料的一種手段。根據馬丁.布伯的《我與你》一書中可知,此時的教育是作為個體的一個手段,這就是“我-它”關係的一種體現。“我”(受教育者)為主,“它”(教育本身)為客體,“我”利用“它”為“我”的生存發展提供條件手段。“我-它”關係是以滿足“我”的需要存在的,“我-它”的關係在個體生存發展中是必不可少的。
教育的選擇分流功能,就特別強調這種教育對於人的享用功能。通過教育,人受到專業化的教育,在此基礎上走向社會。個體的職業是取得物質資料的一種形式,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就會使人在麵臨職業選擇時的處境不同。根據勞動力市場的篩選理論,受教育程度高的人選擇薪水高、工作環境好、工作穩定的職業;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反之則是薪水低、工作環境不好、工作不穩定的職業。這二者的對比就強烈的地反應出教育在促進人的世俗生活方麵的作用。人生活在世俗世界中,教育促進人的世俗生活幸福。
二、教育的理性精神
孟子有言:“人之有道,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這也說明了人之所以為人,不同於動物,是在於教育使人的精神得以升華。教育體現人的存在價值,這種價值就是理性的精神。教育就是涵養人理性精神的一種活動。 人是以精神存在的,教育要使人從感性生活轉入精神生活。人的生活具有世俗性,教育用其精神提升人的價值。對生活的理解因人而異,有的人奉行的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根本沒有對更高生活的追求。教育就是要引導人不要過分地迷戀這種物質的世俗生活,而是要追求精神生活。
教育不是使每一個人都具有超越世俗生活、超越自我、超越時代精神的稟賦。但具有這種稟賦的人無疑是幸運的,同時他也是不幸的。他的不幸在於:目睹了時代精神的狀況,卻不能使同時代的人認清時代的狀況。比如那個被德爾菲神廟阿波羅神諭譽為最有智慧的人:“福克勒斯,有智慧;歐裏庇得斯,更有智慧;然而蘇格拉底是所有一切人裏最有智慧的人。”蘇格拉底白天點著蠟燭在大街上到處找人,這不是瘋狂之舉,他是在教育城邦裏的每一個人要作為人而存在的精神,人不能與動物相同。德爾菲神廟的神諭:“認識你自己”,這種認識是對自我精神的審視、體驗。蘇格拉底對城邦人的精神拷問惹惱了城邦人。 這個最有智慧的人被以“左道邪說”、“腐化了年輕人的心靈”、“褻瀆神靈”三個罪名提出公訴。他的死亡,更多的是作為智慧精神的死亡。蘇格拉底說過:沒有審思的生活是不值得一過的。他的生活更多的是精神性而並非是世俗性。 “人是精神。但是什麼精神?精神是那自我。”教育就是使人的這種精神得以保留存在。正如蘇格拉底所說的:“我們必須有如下的看法:教育實際上並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職業中所宣稱的那樣。他們宣稱,他們能把靈魂裏原來沒有的知識灌輸到靈魂裏去,好像他門能把視力放進瞎子的眼睛裏去似的。”教育可以使人從感性世界轉到理性世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