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下意識的遠離了水池。而此時,迪山還沉浸在先靈族冗長的曆史之中。
先靈族在五方世界的曆史源頭,可以追溯到以億為單位的年代之前。那時五方世界還是絕對的原始時期,甚至液態水還沒有在這顆星球形成。
對於先靈族的來曆,書中隻用了一段詩來描述。
覺者之橋
在黑暗的另一端
助我們抵達安逸之地
卻被迫飲食
交媾
呼吸凡塵
以意誌重鑄阿瓦塔之名
在輪回中抵禦寂滅的宿命
這段詩極為晦澀,迪山無法理解其內容。什麼是覺者,或是覺者之橋?黑暗的另一端是哪裏?先靈族又是如何在原始階段的星球繁衍下來的?阿瓦塔是什麼?什麼又是寂滅的宿命?
唯一肯定的是,先靈族也並非是五方世界的原生物種,而是同樣是來自域外世界。
此後,他們用不為人知的手段壓縮了世界發展的進程,促使支持生命進化的溫和元素出現。比如說水、土、火、氣,繼而生命誕生。
無數紀元以來,先靈族像是長者和導師,撫育著這顆寧靜的星球。並將自己的追求教於眾生,促生了一個更為智慧、複雜、多元化的生態環境。
隨著這種教化的持續,先靈族完善了自己的文明,並正式走進了五方世界的曆史之中。
可惜的是,這種曆史並沒有持續多久。
上古時代,兩顆天外星球撞擊了五方世界。為了挽救眾生隕滅的命運,先靈族以輪回寂滅為代價,緩和了兩顆星球的撞擊。世界並沒有因此毀滅,而先靈族卻永遠的消失了。
寫到這裏,古籍的記述變得很是模糊,似乎連書寫者都沒搞明白先靈族去了何方。隻是有兩個猜測,受到重創的先靈族通過來時的覺者之橋回去了原世界,或是他們已經徹底死於那次災難。
而迪山卻傾向於後者,不由肅然起敬,這是多麼偉大卻又悲切的種族。
他們在來時就已經明白了注定寂滅的命運,但卻沒有因絕望而瘋狂,而是毅然行駛著撫育星球的使命。何須如此?似乎與那位先靈族舉族敬奉的覺者有關。
關於覺者,古籍中的記述相當有限,其中的隻言片語並無法具體描繪這位神秘的存在。不過,字裏行間卻表現著先靈族源於靈魂的敬意,足以證明那是一個更為偉大的存在,也是先靈族唯一的精神導師。
從這段曆史中,迪山還領悟了一種無法言傳的絕妙精神。
苦難和寂滅隻是一種必然的過程,新生也沒有實際意義。先靈族追求的是一種永恒玄奧的狀態。如同一塊石頭上記述地風霜痕跡,像是一滴水曆經水、氣和冰的狀態,一直留在生滅無常的世界之中。
這種生命臻至的境界,亦或代表著奉獻的常態才是先靈族追逐的最高理想。
迪山擦幹了眼角的濕潤,繼續讀下去。
先靈族固然已經消失,但先靈列傳中的曆史卻持續了下去。
這位曆史的記述者,用一種神奇的分身手段走遍了世界的盡頭,描述了世界在災難之後的狀態。
最引人注目的是迪蘭世界的曆史。
在天外星球撞擊之前,迪蘭世界也是先靈族所觸及之地。但在災難之後,那裏似乎形成了新的文明,記述者的分身度過茫茫雷海,去往了那片陰影之地。可這一去卻在也沒有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