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亦農《尋找毛烏素》簡評
新批評
作者:布仁巴雅爾(蒙古族)
毛烏素沙漠地處陝西北部、寧夏中東部、內蒙古西南部,是世界聞名的大沙漠。鄂爾多斯市的烏審旗大部分地處毛烏素沙漠深處,長期以來,那裏的人們與風沙為伴,黃沙漫天是生活的常態。沙漠是養育他們的故土,但肆虐的狂沙也長期以來影響著人們生產生活秩序。
鄂爾多斯高原大開發,讓烏審旗揚眉吐氣。羊絨、煤、稀土和天然氣四大支柱產業給人們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富裕了,口袋鼓起來了。更為重要的是現代化產業鏈不是破壞性開發,而是環保性建設。開發者們把植樹造林、治理沙漠放在比挖煤、采油更重要的位置上,投入大力氣治理毛烏素,昔日肆虐一方的毛烏素變成綠色的綠洲。
長篇報告文學《尋找毛烏素——綠色烏審啟示錄》展示了披上綠裝的毛烏素沙漠新風貌,作品在曆史與現實的交融中,在客觀塑造與主觀體驗的結合中,用大手筆,廣視角,描繪了沙漠變綠洲的神話。作家肖亦農一直生活在鄂爾多斯高原,生於斯,長於斯,熱愛著這片土地的作者用平實的語言把這種熱烈的情感表達出來,洋洋灑灑、蕩氣回腸的描寫凸顯了開拓、進取、奮鬥不息的鄂爾多斯精神,讀者在審美愉悅和深層思索中,回顧曆史、關注當下、展望鄂爾多斯美好的未來。
一、環保題材及其前衛性
報告文學《尋找毛烏素》是以開發鄂爾多斯和保護鄂爾多斯為題材的環保文學作品。作品以烏審旗人民幾十年治理沙漠、征服沙漠的“鬥爭生活”為題材,描寫了曆史上鄂爾多斯高原荒漠化過程,以及在今天產業化進程中,自然環境得到治理,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現實,表現了鄂爾多斯走了一條經濟發展與治理沙漠、保護環境相結合的科學道路。主題具有主流意識和前衛性。
“環境保護”是牽涉到人類生死存亡的大問題。西方“工業化時代”經濟繁榮帶來的自然環境的極大破壞,使人類社會付出了慘痛代價。二十世紀中期開始,發展與保護的問題日益受到重視,各種環保運動蓬勃開展,“環保”問題以抽象和形象的形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表現。中國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進入高速發展的階段。發展與保護的關係矛盾日益突出,這一矛盾以文學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作家、詩人徐剛(鳳凰衛視《中國江河水》總策劃,國家環保局特聘的“環境使者”)出版《伐木者醒來》、《守望家園》、《另一種危機》等關注環保的報告文學,被稱為“中國環保文學第一人”。蒙古族作家郭雪波多年來致力於環保文學的創作,寫出了《沙狐》、《銀狐》等多部優秀作品,同時親自參與環保實踐,倡導和完成了內蒙古奈曼旗“中國作家林”工程。
《尋找毛烏素》是中國環保文學大流中的支流,作品回顧毛烏素沙漠形成的曆史過程,曆代治沙英雄治理沙漠的艱苦曆程,最後突出了發展與保護、開發與治理相互交融的今日現實。“綠色毛烏素”體現了環境保護與科學發展的理念。
作品以全景式描述、曆史的追問,現實的反映了曾經狂暴一時的毛烏素沙漠變成今日“綠色烏審”的整個過程。作品沒有激烈的言辭、跌宕的情節、沒有批評譴責、沒有諷刺挖苦,整部作品是白描式的記錄,是平實、真實、客觀的反映,主觀想法寓於客觀敘述中,荒漠化的過去和今日綠洲相對比,進一步喚起人們保護意識,建設綠色美好家園的思想。
“環境保護”是文學作品恒久的主題之一,環保文學具有超越時空的恒久性和前衛性,肖亦農的作品在這一方麵給內蒙古文學帶來新的活力和長久的啟迪。
二、大手筆寫作
《尋找毛烏素》由“引子”、“序篇”、“四個章節”以及“尾篇”七部分構成。作品治理與發展的主題在“鄂爾多斯文化”的大背景下展開,作者從原始人類文化遺跡入手,由古及今,一步一步映照出毛烏素沙漠附近的自然生態變遷,人文景觀的發生、發展。以十分細膩的筆觸描繪出與毛烏素沙漠息息相關的各種文化現象、曆史名人、民族精英,使作品成為大氣磅礴,涵蓋量廣,融曆史於現實,用全景關照點麵的大手筆寫作。
毛烏素腹地有一條河流,河名叫“薩拉烏素”河,薩拉烏素和附近發現了古人類遺跡,俗稱“薩拉烏素人”,也叫“河套人”或“鄂爾多斯人”。他們是中華文明的祖先。《尋找毛烏素》從“薩拉烏素文化”遺跡著手,把鏡頭從七萬年前一步一步向現代化拉近,逐步探討這一東方人類第一搖籃怎麼逐漸沙化,人類的足跡怎樣從這裏消失,人們怎麼又在這裏艱難生存,人們怎樣與其鬥爭,征服了這一黃色巨龍。這裏曾經是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人類祖先在這裏安居樂業,繁衍子孫,世代相傳。直至距今僅僅不到一萬年左右,這裏才開始荒漠化,一片綠洲變成了大片沙地,這隻是因為人類違背自然規律,亂砍濫伐造成的後果。是人為的,也可以用人為的方法治好它。作者以人類學的視角,曆史的眼光、科學的態度在描述中推進曆史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