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的居心地
卷首
影迷的居心地從不僅限於主流的電影院。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時候,這個地方還可以是錄像廳。電影市場的不景氣,讓那些遍布全國大小城市街頭巷尾的錄像廳,成為培養中國“第一代影迷”的大學校。
那時已經是四大天王和雙周一成的時代,不是邵氏的“四騎士”:狄龍、薑大衛、陳觀泰、王鍾,或者王羽、傅聲的時代。如果不是當時香港電影一百餘部的年產量,跟不上錄像廳每天五六部電影連放的需求,邵氏的老武打片和風月片不會被錄像廳老板翻出來—觀影經驗還沒那麼豐富的觀眾,也已經能看得出硬橋硬馬但是動作僵硬的老式套招,跟成龍雜耍般的打法和李連傑揮灑的動作之間的優劣;而將從牆頭跳下的鏡頭倒播成一躍而上,顯然也沒有90年代大俠們衣袂飄飄,旋轉上升的畫麵更具美感。
但不管怎樣,這些即便在當時也得算是老電影的老電影,讓內地的觀眾第一次對邵氏電影和邵氏明星留有印象。並且在多年後影海鉤沉的時候,人們終於承認邵氏電影的“俗氣”和“土氣”,卻是支撐後來者所做的各種新鮮實驗的堅實根基。
這一期的邵氏電影專題,邵氏大片場時代的親曆者們,向本刊記者講起了他們年輕時代的故事:“四騎士”中的陳觀泰,做演員之前是做武術指導的,一個月能拿一萬多,後來改行做演員,工資不升反降,隻剩一千五;薑大衛本來是武行,一個月五千多,因為想演戲,降價到九百多塊錢入行。放在今天,大體相當於放棄事業編製的鐵飯碗,跑到北影廠門口當群演;當明星卻被管理得跟流水線員工差不多,還要住邵氏的大宿舍,每天坐班車上班拍戲……於是我們也才突然發現,那些彼時的大明星,居然可以跟理想主義者劃上等號。
如今影迷的居心地,又可以是那些安排經典電影和藝術電影放映的場所—北京小西天的電影資料館、798的尤倫斯藝術影院、東直門MOMA的百老彙電影中心,上海的電影博物館……如果說當年的錄像廳是影迷的“普及班”,那麼這些藝術範兒十足的放映機構就是“拔高班”,以一次解決一個大師的氣魄,用一場又一場費裏尼、萊昂內、大衛·裏恩、小津安二郎等名導經典作品的主題放映,讓觀眾跟那些因為君生我未生或者其他原因錯過,但又絕對不應該錯過的電影親密接觸。
本期的經典放映專題,講述的就是這些藝術影院和在其中藝術地生活著的人的故事:入場、落座、熄燈,跟隨光影流動,泰然晏居,安穩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