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
西北風
作者:張謀
一根細細的線,牽著,拽著,若隱若現,心懸在末端,風起的日子,扯著……
一根羽毛從天而降,輕盈,飄渺,徐徐而來,並緩緩落在故事的主人公腳下,這多少帶有宿命的意味。如果換成一張紙,飄浮在城市上空,那定會被世人視為浮塵,垃圾,但如果給這張紙加上結構,再牽引一條線,那便成了風箏。人們有夢想,想飛卻苦於沒有翅膀飛不起來,所以由風箏代替著人們去飛翔。飛翔是一種姿態,其間少不了風的推波助瀾。每個人都想飛得更高,所以風箏的箏字下麵是個爭字,竹頭則不用說,就是風箏的結構部分。
在一個陽光慵懶的午後,我看到了一盞風箏,它沒有飛在空中,而是掛在荒野中的電線上,它依舊沒有停止,在風的鼓動下,它舞動著身子,搖晃著,擺動著,遠遠的看去,它就像是在空中遊泳的一條魚。不同的是,它失去了自由,隻能左突右撞。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了它的存在,但我開始像個孩子似的去關注它,審視起它。甚至去猜想它的前世今生,我想,放風箏的那個孩子就在不遠處,或者離的比較遠,又或者是幾個孩子,一大群孩子一起放飛了這盞風箏,這與我的童年有著諸多的相似。我不知道他們是在那個地點放飛的,但我肯定是一空闊處,沒有房屋與樹的遮擋。如果是換作是我小時候,肯定是選在麥場,空闊平整,目所能及的上空,一片開闊,適合飛翔。
放風箏的那天一定風和日麗,是個難得的好天氣。我不知道那盞風箏是那些孩子自己做的還是去店裏買來的,換作是我小時候的那個年代,可能要自己動手做,麻煩歸麻煩,但還是用心為之。先要找好紙張,如果有大塊的白紙那當然最好,如果沒有,就隻有把小紙張用漿糊粘合拚接在一起,做成一張大的。形狀一般做成簡單的蝴蝶狀,前麵大,後麵小,再加上兩條尾巴。紙找好了,就要找來竹子,去竹林裏砍一根就好,把竹子破開,用刀劃成細細的竹條,要用刀刮得很薄很薄,以減輕重量,降低在飛起來時阻力,但牽繩子的那個邊,也就是迎風的那邊要硬朗些,不然會被風吹爛。用漿糊粘起的部位一定要牢,另外就是要注意風箏的平衡,左右兩邊的重量一定要相差無幾,不然是放不上去的。線一般用結實的細線就好,像釣魚的魚線就可以。風箏做好後,可以用蠟筆在上麵塗上各種色彩,裝扮的漂亮些。
麥場上,抓把麥草扔上去,試試飛,多試幾次,確定風向,家鄉吹西北風偏多,一人手拿風箏,迎著風吹來的方向,奔跑,線先放出五六米,一人在前麵奔跑,後麵一人先托著風箏,跟著奔跑,跑出幾米後,迎著風鬆開手,風箏就飛上去了,前麵奔跑的人要邊跑邊放線,等從麥場這頭跑到那頭,不出意外的話,風箏也已飛上了藍天,迎著風舒展著。接下來就簡單多了,拉線收緊,試風力,放線,如此反複,直到風箏飛得越來越高。放風箏實際上放飛的是心靈,愉悅的就是這個過程,等風箏飛上天空,反而一切都歸於了平靜。當很多人問你飛得高不高時,卻很少有人會問你飛得累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