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跟風(1 / 2)

王超和李良到了新動力娛樂館的時候,這裏十分的熱鬧,放寒假了,遠遠的兩人就看到很多孩子在娛樂館的門外進進出出。而且李良還發現在新動力娛樂館的周邊,擺小攤賣小吃的,賣汽水的,賣冬天應季水果的,賣芝麻餅的,賣麥芽糖的,做的各式各樣買賣的人群不一而足。

現在這個年代,賺錢不容易。後世經常有人提到傻子瓜子的故事,年廣九做事太高調了,他憑借傻子瓜子,賺錢太容易,為人太高調,太膨脹,自然而然的就成了人們的眼中釘,成為了後世的人們眼中認為的,80年代早期就不能做生意,否則會成為專(和諧)政嚴(和諧)打的對象!

但實際情況,可能和大多數不知情的人們的認知不一樣的是,如果你真的深入去了解過後世的一些知名商界領袖和企業的創業史,你就會發現,其實在80年代早期悶聲大發財的人,真的是數不勝數!

就拿川省著名的富豪,新希望集團的劉永好來說吧。 1980年春節,劉永好的二哥劉永行為了讓自己四歲的兒子能夠在過年的時候吃上一點肉,從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馬路邊擺了一個修理電視和收音機的地攤。短短幾天時間,他竟然賺了300塊錢,相當於10個月的工資!這個消息就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劉家兄弟們的心裏炸開了花。劉氏四兄弟一商量:“既然能靠修理無線電掙那麼多錢,我們是不是可以辦一家電子工廠呢?”

華夏曆來就不缺乏有想法的人,但是卻極度缺乏將想法付諸實踐的人。說幹就幹,這是劉氏兄弟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對於學計算機的老大劉永言、學機械的劉永好以及會修理家用電器的劉永行來說,生產電子產品並不是難事。很快,中國第一台國產音響橫空出世,起了個名字叫“新意音響”。劉永好拿著音響來到鄉下想和生產隊合作,他們出技術和管理,人家出錢,工廠一人一半。沒有想到,這個事情報到公社之後,公社書記一句“集體企業不能跟私人合作,不準走資(和諧)本(和諧)主(和諧)義(和諧)道路”就讓劉氏兄弟們的美夢胎死腹中。

準備做電子產品創業美夢破滅的劉氏兄弟們並沒有就此罷休,1982年,在左鄰右舍鄙夷不屑的議論聲當中,劉永好和兄弟們在自家的陽台上養起了鵪鶉。鵪鶉越養越多,下的蛋也越來越多。1983年,劉氏四兄弟變賣了手表、自行車等家中值錢的物件,湊起1000塊錢劉家老三陳育新(劉永美)率先“停薪留職”,下鄉當起了“育新良種場”的場長。為了保險起見,劉永好和大哥、二哥決定隨後再跟進。“良種場”的主營業務是孵小雞、養鵪鶉和培育蔬菜種。到了1983年底,兄弟們一盤點,這一年育新良種場孵雞5萬隻,孵鵪鶉1萬隻,並帶出了11個專業戶。

就這樣一路摸爬滾打,劉氏兄弟們僅僅用了六年時間,就在80年代末期積累了1000多萬元的資金,並開始轉向飼料生產!

所以後世的人們才會經常念叨著一句話,在80年代,造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

正是因為經曆過這個時代,李良才會在重生後的這幾年,不管家裏情況如何,都十分的低調。而且最重要的是,李良給縣裏拉來了楊總的投資,累計投資了幾十萬元人民幣到禾康的獼猴桃種植開發中,他給縣裏帶來的這項政績,實實在在的起到了很大的保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