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能夠得到美利堅的幫助,那麼中華在遠東地區就會受到限製,而在歐洲戰場上,他們也能夠得到更大的幫助,簡直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諸位,美利堅真的有價值嗎?”殖民地大臣馬恩皺了皺眉,隨即說道。
其它人也不太相信,所有人都把問題的答案放在了提出者身上。
外交大臣勞倫斯剛想說話,可沒想到陸軍大臣丘吉爾率先開口:“恐怕各位還沉浸在一戰前,美利堅就實力而言,並不遜色於我國。
縱觀世界各國,陸軍實力強勁的莫過於亞洲國家,例如中華、日本、巴基斯坦、土耳其。
至於歐洲,著實差了不少,如果不是德意誌、俄羅斯在撐著場麵,恐怕就我國、法蘭西真上不了台麵。
美利堅陸軍的單人戰鬥力、作戰意誌盡管差強人意,可也堪堪與我國、法蘭西平齊。
但人家的單兵作戰裝備的確比得上德意誌、土耳其,這點毋庸置疑,一戰之後,美利堅在日本持續作戰四年,學習到了很多作戰經驗。
甚至於在和日本的較量中,他們的軍備不斷更新,趕上了世界潮流,這點上來說,我國、法蘭西不如他們。”
他還有其它幾句話沒說,美利堅常備作戰陸軍已經達到了驚人的三百萬,預備役也開始動員了,預計可達到八百萬人。
緊接著,海軍大臣愛德華說道:“沒錯,美利堅的實力可見一般,在一戰時,他們的海軍僅僅媲美西班牙、意大利等國。
但戰爭結束後,他麼能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與世界各國進行交流,這其中包括意大利、西班牙、俄羅斯、土耳其。
盡管這些國家的海軍都算不上多優秀,可中華有句話沒說錯,一人計短,二人計長。
在這種交流之下,原本落後的美利堅海軍,迅速成長,不管是設計上還是作戰能力上,得到了飛躍。
強大的工業以及一戰獲得的如山般財富,給了他們底氣,很快,三年不到,美利堅設計出了不遜色於我國超無畏艦的‘密歇根級’戰列艦。
或許各位不知道,人家借用了日本、土耳其、俄羅斯的設計理念,在輕巡、重巡、水上飛機母艦上都有了重大突破。
根據最新消息,美利堅萬噸巨輪改裝的輕型航空母艦已經下水。”
這個消息徹底驚呆了在場的所有人,剛剛才說完中華海軍的強大源於航空母艦。
正糾結著自己為什麼還沒能製造出航空母艦,可一直看不起的美利堅倒成了協約國頭號人才,提前製造出輕型航空母艦,盡管是改裝的,卻也是超越了無數人。
相比於美利堅而言,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土耳其、德意誌就顯得有些緩慢了,畢竟他們是仿製,別人是改裝。
兩者的區別在於性能問題以及之後的大發展問題。
但戰爭容不得如此精細,就美利堅而言,萬噸巨輪多的是,全國上下足有上千艘,幾乎每個月都能生產出至少幾十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