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蘇聯成立(2 / 2)

試問就連對弱小的中華民國都如此仁厚的列寧,在對待自己的恩人-德意誌帝國上有何表現呢?他果斷在私下同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並且答應單方麵退出一戰,當然私下簽訂隻是為了在國際上獲得支持,但這也不妨礙列寧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並且此時的蘇俄正處於內外交困的艱難境地,列寧特地向德國提出以工業資源換取金錢,其中的價格也是特別優惠的,德國原本在遭受美國參戰後,戰爭資源一下子萎縮不振的情況,在得到列寧的互惠條件後,甚至有所好轉。

在馮庸的提醒下,德國比曆史上更快更早的將東線德俄戰場上的部隊轉移到西線戰場,西線戰場被美英法壓著打的情況也得到好轉,騰出手來的德國自然不會像原來那樣,繼續進行兩線開戰,甚至東線原來的敵人-俄國,變成了暗地裏的盟友,不斷向德國輸血,歐洲戰場情況的好轉一下子滋生了德國人的野心,他們似乎以為就這樣能夠徹底擊敗英美法。

要知道美國可以說一旦爆發,工業產值無人能及,而英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國,殖民地遍布全球,資源更是不計其數,法國作為歐洲第二大陸軍強國,實力也不弱,結果德國人的輕敵把自己剛剛變好一點點的局勢敗壞了。

曆史在這個角度又恢複了,原本1918年4月22日因其弗蘭克式三翼飛機的顏色被稱為紅色男爵的德國王牌飛行員曼弗雷德-裏希特霍芬,毫不意外的在索姆河之戰機毀身亡,德國更是重新麵臨戰爭頹勢。

目光重新回到東方。

五月一日,段祺瑞召開皖係會議,並且召集手下徐樹錚、盧永祥、靳雲鵬、傅良佐、曲同豐、倪嗣衝、陳樹藩、段芝貴等一同探討,一時間北京的段府人氣鼎盛。

眾人隻是靜靜的各坐其位,隻等段祺瑞開口,

“諸位應該聽到了最近關於福建那邊的消息吧!閩軍馮德麟自去年張勳事變中得利,然後在半個月內占據整個福建,潛心經營,工業、商業腳步很大,但是軍事這一塊我們甚至沒有聽到半點風聲,就連我還是前段時間良佐下閩回來的時候,從他口中聽說的那一點點,誰也不曾重視,隻知道東北奉天的張作霖自去年馮德麟率軍南下一來相繼占據了黑龍江、吉林,雄踞東北,成為名副其實的‘東北王’,以為馮德麟是被張作霖趕走的,但是我前些時候派人去東北收集消息,這才知道,馮德麟是甘願下南方發展,同時他在下福建之前的軍事實力遠遠超過張作霖,那為什麼他會就這樣甘心放棄東北大好基業呢?毫無疑問,他的野心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偌大的東北人煙罕至,達不到他的目的,所以人口密集,且富庶的南方就作為他的首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