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隱藏在後的華山派(2 / 2)

落雁峰名稱的來由,傳說是因為回歸大雁常在這裏落下歇息。峰頂最高處就是華山極頂,登山人都以能攀上絕頂而引以為豪。曆代的文人們往往在這裏豪情大發,賦詩揮毫,不一而足,因此留給後世詩文記述頗多。峰頂摩崖題刻更是琳琅滿目,俯拾皆是。馮贄在他的《雲仙雜記》中記述唐詩人李白登上南峰感歎說:“此山最高,呼吸之氣想通帝座矣,恨不攜謝眺驚人句來搔首問青天耳”。宋代名相寇準寫下了“隻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俯首白雲低”的膾炙人口的詩句。落雁峰周圍還有許多景觀,最高處有仰天池、黑龍潭,西南懸崖上有安育真人龕、迎客鬆等。

鬆檜峰稍低於落雁峰,而麵積大於落雁峰。峰頂喬鬆巨檜參天蔽日,因而叫鬆檜峰。華陰名儒王宏撰稱鬆檜峰是南峰之主。峰上建有白帝祠,又名金天宮,是華山神金天少昊的主廟。因廟內主殿屋頂覆以鐵瓦,也有稱其鐵瓦殿的。鬆檜峰周圍許多景觀,主要有八卦池、南天門、朝元洞、長空棧道、全真岩、避詔岩、鷹翅石、楊公亭等。

南峰中的鬆檜峰有一處著名的景點全真岩。全真岩為鬆檜峰頂向南懸空傾伸的一麵巨大岩石。出南天棧道可到達岩下,岩腹間有賀老石室,是元代初年全真派道士賀誌真開辟的修身之地。

關於全真岩各類史誌書籍記載頗多。《三才圖會》載:“靜室旁有岩,高數十丈,遙覆其室,並書‘全真岩’三字。”《華嶽圖經》中記述,全真岩三字每字大約七八尺高,鐫刻在那樣一個地方,除過能騰雲駕霧的神仙,凡夫俗子肯定是辦不到的。明書畫大家王履的《南峰記》中記述得列為形象:岩好像一個彎腰人的頭部,遠遠遮蓋住腹部的石室。倒坎岩頂端鐫“全真岩”三字,並塗以紅色。

就在全真岩所在之地的附近不到百米之處,有一片道教建築,名為龍宵宮,這處道觀在華山眾多道觀中並不顯眼,與華山著名的道觀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鎮嶽宮等相比可以說是門庭冷落,即使是旅遊旺季,也很少有人進入這處道觀參觀。而修行界的著名武修門派華山派的山門就在這處不起眼的道觀中。

華山派為全真七子之一廣寧子郝大通所創,是全真道分裂時內部繁衍出七個支派之一,以使劍著稱,由郝大通的弟子範圓曦、王誌謹等進一步傳播,成為中原主要武林門派之一。

曆史上關於華山派的記載在武修門派中算是比較多的。尤其是華山派的第十五代掌門,也是將華山派發揚光大的貝本恒。

清陳銘珪《長春道教源流》卷七記載:貝本恒,字常吉,淮陽人。年十七,禮武當袁正遇為師,後師龍門派王常月受戒律。康熙乙亥貝本恒結茅武康之高池山。乾隆乙醜延主洞霄宮。

貝本恒與全真龍門派的道士沈輕雲友善,本恒有弟子李仁凝,號雲峰,在沈輕雲逝世後,“為封其龕,葬於大滌山之金築坪”。

《金鼓洞誌》中記載了貝本恒的弟子李仁凝的事情:“月峰真人者,即世所稱妙衷定命真人也,姓李名仁凝,皈依常吉真人為師。隱於雲窩山房,好清靜,修性煉命,備嚐苦楚。性喜潔,最愛花木,精修三十年。”

貝本恒乃華山派道士,又曾參學龍門派。他和弟子李仁凝在清康、雍、乾間活動於浙省德清、餘杭一帶。於此可見華山派的活動範圍很大,可見其勢力之大。

此時的華山龍宵宮,道觀後院,這裏是禁止遊客進入的。一些身穿道袍的人正在院中忙活著自己的事情,或練功,或打掃,或搬運東西。

這時,一個看上去四十來歲的中年道士走進了院內,一眾道士都向他行禮問好,口稱‘掌門’。他就是這一代的華山派掌門,趙信澤,華山派的第二十代掌門。

趙信澤對向他問好的弟子點頭示意,繞過龍宵宮的大殿,沿著小路拐了幾個彎,來到一座比較偏僻,看上去很有年頭的小殿外。

他站在門口,恭敬的施了一禮,“師祖,有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