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流域的城市不少啊,而且珠三角地區是東南沿海的發達城市圈,羊城、珠海、深圳、大澳、香江都是繁華的城市啊,這繁華之都指的是哪一個呢?”胖子看著地圖上珠江口上畫的圓圈道。
“很簡單,隻要根據郭嘉的卦象提示就行了,”嶽棟道,“雍州鼎的時候,卦象提示是‘洛水之畔,龍氣之城’,當時我們沿著洛水河找,認定了曾經做過都城的河洛市。現在是‘鬱水彼岸,繁華之都’,彼岸這個詞指的是河的對岸,那麼整個珠江的對岸是哪裏呢,當然就是珠江口的對麵了,珠江的入海口有八個,附近的城市有許多,而且大都很繁華,不過,能稱之為‘繁華之都’的隻有這裏。”
嶽棟手指向了珠江口東麵的一個島,香江特別行政區。
香江,全稱為華夏人民共和國香江特別行政區。地處華夏華南地區,珠江口以東,南海沿岸,北接粵東省深圳市,西接珠江,與大澳特別行政區、珠海市隔著珠江口相望,其餘兩麵與南海鄰接。
香江是一座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市,全境由香江島、九龍半島、新界等三大區域組成,管轄陸地總麵積一千一百零四平方公裏,總人口約七百二十六萬人,人口密度居全世界第三。
西元一八四二到一九九七年間,香江曾為鷹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江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華夏恢複對香江行使主權之後,香江特別行政區成立。華夏政府擁有對香江的全麵管治權,香江保持原有的製度和生活方式,並可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這就是傳說中“一國兩製”,華夏在政治上的一個偉大創新。
香江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與米國牛耀市、鷹國的霧都並稱為“紐倫港”,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城市之一,在世界享有極高聲譽。
香江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華夏人的智慧與西方的製度優勢合二為一,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係及完善的法製聞名於世,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
香江的曆史很久遠。
早在秦始皇統一華夏時,秦始皇三十三年,秦朝派軍平定百越,置南海郡,就把香江一帶納入其領土,屬番禺縣管轄。由此開始,香江便置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明確成為那時的中原王朝領土,從此時起直至清朝,隨著中原文明向南播遷,香江地區得以逐漸發展起來。
漢朝時香江隸屬南海郡博羅縣。
東晉鹹和六年,香江隸屬東.莞郡寶安縣。東晉成帝鹹和六年將南海郡東部劃出,另設了一個東.莞郡,下轄寶安、興寧、海豐等六個縣。寶安縣的轄地,包括今天的香江地區和深圳市、縣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城。
隋朝又廢東.莞郡,將轄地並入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也改為隸屬南海郡,香江則仍歸寶安縣管理。
唐朝至德二年,將寶安縣改回東.莞縣,香江仍然隸屬東.莞縣。
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遷至香港,促使香江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的發展。
香江元朝時屬江西行省,元朝時,在香江西南的屯門,在羊城的外港的屯門又設巡檢司,駐軍,防止海盜入侵,拱衛羊城地區。
明朝萬曆年間從東.莞縣劃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縣,這就是後來的香江地區。香江島自此由明神宗萬曆元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成為鷹國殖民地為止,該地區一直屬羊城新安縣管轄。
清朝於康熙元年派兵到新界,並命令鄉民留辮。香江在清朝時,一直在對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香江在地理上與羊城唇齒相依,而羊城是清朝對外開放的唯一商埠。
“不論從現在的狀況看,還是從曆史上看,香江都可以稱的上是繁華之都了,”嶽棟直起腰,點了點地圖,表情嚴肅的道,“卦象上說的地方九成以上就是香江,所以我們準備一下吧,盡快找回九鼎,激活龍脈,我有一種不祥的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