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江城縣陽光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發展對策(1 / 3)

淺談江城縣陽光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發展對策

論壇

作者:付淑英

[摘 要] 實施陽光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是促使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拓寬就業渠道、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徑,還可以讓自己了解掌握各項惠農政策,維護自身的權益,不但可以有針對性地提高自己的種養技術,實現科學種養,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 農村勞動力基本情況 實施工作 存在的問題 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10-0292-02

一、江城縣農村勞動力基本情況

江城縣地處雲南省南部,普洱市東部,與老撾、越南接壤,素有“一眼望三國”的美稱,國境線長達183公裏。全縣共五鄉兩鎮,下設48個村委會,499個自然村,土地總麵積3544038平方公裏。總人口12.2萬人,農業人口9.8萬人,農村勞動力6.22萬人,新增 ,其中從事農業生產4.8萬人,年齡40—60歲;從事農產品加工0.8萬人,年齡30—40歲;從事農資和農產品經營0.2萬人,年齡30—35歲;常年外出務工1.3萬人,年齡18—30歲。

從2008年至今農民文化程度情況:小學及以下的5653人,初中6465人,高中及以上1022人。外出渠道:自發的4083,有組織轉移的5234,其他3823人。外出時間:1個月—3個月5606人,3個月—6個月4183人,6個月以上3351人。鄉內7464,縣內鄉外4334人,省內縣外669人,省外,472人,國外,201人。外出從業人員從事行業:第一產業4365人,第二產業5010人,第三產業3765人。外出從業人員的培訓情況: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8713,其中:參加陽光工程培訓6633人,其他技能培訓的2080人,持有職業技術資格證書的3256人。老務經濟總收入(年)7345萬元,月收入500元以下2448人,500—1000元9897人,1001—2000元795人。

二、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實施工作

為進一步規範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管理,切實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能力,促進農民增收,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農民工培訓工作的指導意見《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農民工培訓工作的實施意見》以及《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大城鎮居民的意見》,按照農業部辦公廳財政廳辦公廳關於印發《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項目的實施指導意見》的通知,結合我縣實際,製定以下實施主要要求。

1.是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目標、明確職責分工

要結合本地實際製定實施計劃,明確各有關部門的工作職責,細化政策措施,把培訓任務落到實處。陽光辦要主動了解種植、農機、畜牧、獸醫、 等行業發展人才需求和農民的意願要求有針對性的開展培訓工作。要建立職責明確、分級負責的陽光工程管理機製,逐級落實責任。

2.認定培訓機構

陽光辦要根據《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培訓機構的認定辦法》的要求根據不同類別的培訓任務,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擇優確定,其認定條件如下;

2.1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公辦機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除外,限定一般民營培訓機構)。

2.2自願在農業主管部門指導下承擔培訓任務。

2.3具備必要的教學實訓條件和專業教師,農業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業創業培訓要具備必要的食宿條件;農業專項技術培訓層次不必要求具備食宿條件。

2.4具備較強的組織招生能力和培訓經驗。

2.5近五年無不良記錄。

根據我縣的實際情況近幾年確定以下幾個培訓學校;普洱現代科技培訓學校、江城縣職業高級中學職能技術培訓站、江城縣農機技術學校、農業環境檢測站、植物保護監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