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深化醫療信息化
行業
作者:郭平
建設區域衛生信息化平台重在頂層設計,難在對海量數據的應用和處理。近日,記者有幸采訪到了上海市衛生局信息中心副主任謝維,進一步了解了上海市區域衛生信息化的建設和未來發展。
“1+19”的頂層設計
上海的醫療衛生信息化工作在全國起步較早,逐漸形成醫療衛生機構內部信息化(如醫院內部係統)、跨機構條線信息化(如公共衛生的專病管理)、機構互聯(區域衛生信息化)三個層麵的信息係統,按照謝維的說法,就是形成了“點”、“線”、“麵”的信息係統建設框架。
之後,上海市著重考慮並論證下一步衛生信息化建設發展的方向,基本形成了打破“孤島”、“煙囪”,實現“互聯互通,共享互用”的區域衛生發展框架,根據上海的實際,規劃了“1+19”框架。謝維解釋說,“1”是指上海市衛生局的主數據中心,“19”是指上海17個區中心衛生信息中心、1個由所有三級醫院形成的醫聯數據中心、1個公共衛生數據中心,通過“+”字,完成所有醫療衛生機構信息的交換和共享,進一步支撐業務協同,從而形成了“1+19”的頂層架構設計。通過這些數據中心的互聯互通,已將上海市500多家公立醫療機構全部納入區域衛生信息化體係中,未來還將把上海市的3000多家民營醫療機構也全部吸納進來,從而實現廣域的、互聯互通的區域衛生信息化體係。
謝維介紹說,“1+19”的頂層設計分三個階段實現。第一階段是以醫聯網為代表的上海市所有三級甲等醫院進行互聯互通,首先實現了市屬24家三級醫院基於電子病曆的互聯互通。第二階段是針對上海“基於健康檔案的衛生信息化工程”(簡稱健康信息網)的建設,先試點6個區加所有三級醫院的互聯互通,之後擴大戰果,實現上海市所有公立醫療機構的互聯互通。謝維說:“建設健康信息網經曆了複雜的上下聯動的過程,我們克服了許多體製機製上和管理秩序上,以及互聯互通技術上的困難。”目前整個市級數據中心可以實現與所有醫院的數據共享,後台數據庫每天入庫數據1600萬條,至今已累積數據43億多條,形成了數據量很大的核心數據庫。此外,在分布+集中的數據管理模式下,各分中心還有自己的數據庫,相互聯動,共同形成了上海市的健康檔案數據庫。
接下來,在“1+19”頂層設計下的區域信息化將進入第三階段。謝維說,這一階段的工作目前正在規劃中,“其發展目標可能會重點圍繞涉及醫藥衛生全領域的整合。”他說,隻有形成數據在更大範圍的交換、共享、整合和協同,才能更好地利用數據,“交換、共享、整合、協同”,這是在建設區域衛生信息化進程中的關鍵詞,其中整合最重要,而交換則是手段。”謝維說。
大數據緩解“壓力”
麵對每天進賬1600萬條數據的海量數據庫,如何管好、利用好這些數據,著實讓謝維他們費了腦筋。他們擔心,這麼大的數據量,現在的技術搞得定嗎?可持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