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仔細看看,高粱有這麼寬的葉子?”朱由檢微笑道,“春虎,你告訴他們!”
“這是玉米,與高粱植株長得很像,但結的果實不一樣。”出身秦兵的石春虎在秦王莊就見過玉米,當然認得。
不過他還是驚訝地道:“不過這種作物原產於海外,國內隻有小規模試種,沒想到這裏都種了這麼多了!看長勢,收成準錯不了!”
“顧炎武這個順天府尹幹得不錯!”朱由檢開心地道,“朕讓他在順天府試行推廣玉米、番薯、土豆等新大陸作物的種植,原想可能阻力不小,農戶沒種過這些作物,未必會願意種,看起來他很有辦法嘛。等到秋收就好了,隻要一收獲,一句廢話都不用說,產量在那擺著,番薯畝產至少是小麥的十倍,玉米和土豆也是高產作物,傻子才不種!等到華北地區普及了這些作物,京師還用為糧食發愁麼?”
眾人聽得精神振奮之際,朱由檢又遙指離官道不遠的一處工地道:“你們可知道那些工人是在幹什麼?”
這回朱由榔搶先答道:“回少東家,他們是在修路!不過,這裏不是已經有官道了麼,為什麼還要修路?”
“不錯,正是要新修一條官道。”朱由檢肅容道,“有句俗話你們記好:要想富,先修路!把路修好了,人和物資才能更方便快捷地往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是開五尺道,又是‘車同軌’,做的就是這個工作。如今距秦朝已有一千多年,可全國道路狀況比秦時也好不到哪去,這怎麼行?尤其是咱們腳下這條官道,是大明南北縱向第一大通道,看看都破爛成什麼樣子了!如果是一條平坦寬闊的大道,去年冬天的平叛之戰也不至於打得那麼艱苦。破成這樣,不修不行,但交通又不能斷,索性重建一條。”
“說到平坦寬闊,”黃得功趕緊插言道,“從通州到京師那一段新官道,怎麼那麼平?平得像鏡子一樣,而且是硬的,不怕下雨!要是這裏的新官道也能鋪成那樣,可就太好啦!”
“這個卻難。”朱由檢不無遺憾地道,“煤焦油瀝青的產量太低了,隻能先緊著往山海關鋪。以後得想個法子,用什麼材料替代煤焦油瀝青才好...”
“少東家說的小人不大懂,看來以後還得多學。”朱聿鍵這會兒也放鬆了,插言道,“不過小人看修路的役夫甚多,此項工程必十分浩大,如今朝廷財力有限...”
“你說的這個很對。”朱由檢嚴肅地點點頭道,“架橋修路、農田水利,這叫基本建設,十分重要但耗費巨大,非得舉全國之力,大家齊心協力才能成功。最難的還不是工程本身,而是不能齊心協力,甚至還有反對的。”
“誰敢反對?”黃得功正聽得帶勁,一聽有人反對,當即怒道,“聖...少東家,這種大好事還有人反對,他們的腦子裏麵是一團漿糊麼?依著我說,誰反對就狠狠收拾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