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苗木引種馴化的方法
1、通過人工措施,創造多種多樣的生態環境
將生態要求特殊的樹種,盡量安排到符合其生態條件的適宜地段,例如選擇避風向陽、土層深厚的地方種植;將喜濕喜蔭的樹種,采取人工噴霧、搭蔭棚等措施來滿足其原產地的生態條件。此外還可以利用山丘、山坡、山穀、池沼等多種地形地貌,為各種植物創造不同的小氣候條件,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2、適當密植
適當密植,可減緩生長量,控製徒長,又會形成彼此防風的小氣候,有利於苗木的正常生長,引種易於成功。
3、播種育苗繁殖
由於種子繁殖的苗木(實生苗)階段發育較年輕,遺傳保守型較小,可塑性大,容易適應新地區的生活條件,引種較易成功,所以引種中,一般多采用種子繁殖。另外,播種麵積應稍大,最好能產苗1000-10000株,以便從中選取優良單株。
4、試驗與選育種相結合
單純引種異地樹種很難獲得理想的結果,而選在外來樹種中優良單株與鄉土樹種雜交育種,並從雜種後代中篩選出適宜本地區生長抗寒、抗旱、抗病蟲力的優良型號,有利於馴化成功。
5、適當防寒保護
南木北移在苗期或幼樹期常出現凍害,可采取適當的防寒保護措施,如用稻草裹包,搭設防寒障、防寒棚等,隨著樹齡的增長,抗寒性增強,以後就不再進行防寒保護。
6、設立引種馴化中間站
采用逐步北移和逐級馴化方法,使引進的樹種適應當地的生態條件。
7.觀察生長情況方法標準地的選定觀察標準地要選有立地代表性與生長代表性的位置,一般采用固定觀察標準地或標準行的方法進行長期觀察。樹高生長是衡量引種樹種規律的標誌。測量樹高生長應從樹苗地頸處量至主稍生長點,有些樹種由於分枝習性的差別(如有些二叉分枝和其他分枝形成的樹種)則須每次測量有可能成為主稍的分枝。
8.建立引種技術檔案
從事引種馴化的研究人員,必須從始至終保留完整的觀察記載資料,以便日久考察,避免種類混亂。因為觀察記載資料,包括引種馴化全過程的各個階段,是鑒定引種馴化成果的重要依據。
苗木的馴化一項長期工作,要有耐心,不能急於求成,盲目引進和推廣,要提倡科學性,必須固定專人、精心管理、如實記載。它的使命是將觀賞植物野生變為栽培、外地變為本地、豐富林業樹種,保護生態環境服務。
(作者單位吉林省東豐縣林業工作總站、東豐縣林產品經銷處、東豐縣林業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