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誌》又雲:“列侯所食縣為侯國……功大者食縣,者食鄉、亭。”侯國置相1人,如縣令長,不臣於侯,但須納租於侯,以戶數為限。食封千戶以上者,置家丞、庶子各1人,不滿千戶者,不置家丞。縣侯、鄉侯、亭侯之封,為東漢所創設,但東漢侯王不過徒擁虛號,權力已遠遠不如西漢了。其所屬封國的政治,皆由中央所派之傅相主持,而所謂王侯傅相其實就是中央派遣的地方官。
列郡,每郡置太守1人,二千石。因東漢建都洛陽,河南郡為京畿所在地,故稱河南尹。其地位高於太守。河南尹奉朝請如九卿,秩中二千石。每郡置丞1人,掌治民,郡在邊地的,又有長史1人,掌兵馬,皆六百石。又有郡司馬,在長史之下(都尉下也有司馬,二者不可混同)。
王國之相、列卿太守皆掌治民,進賢能,除奸猾,春行所屬縣,勸民農桑,賑救貧乏。秋冬遣文無害吏(公平正直,無所枉害),審訊囚犯,使罪當其法,無所冤濫。對屬官課其殿最。
西漢有郡都尉,比二千石,治郡兵,備盜賊,據《後漢書?百官誌》載:“建武六年(公元年),省諸郡都尉,並職太守。”東漢以郡都尉並於太守,可見東漢太守不僅聽郡政,並且典郡兵了。所以東漢的太守又稱“郡將”。但在邊郡往往置都尉或屬國都尉,且有分縣,掌治其民,比於郡。如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置西河,上郡屬國都尉。十五年(公元15年)又置遼東西部都尉。安帝以西羌數犯三輔,複置右扶風都尉、京兆虎牙都尉。
郡太守置諸曹掾、史。有功曹史,主選署功勞(即掌任用遷轉與記錄功過);有五官掾署,理功曹及諸曹事;有五部督郵書掾,以監督所屬各縣;有門亭長1人,主府門;有主記室史,主錄事和出通知。閣下和諸曹各有書佐、幹,主文書。
縣邑道官
郡國之下為縣,皇後、公主食邑為邑,在少數民族聚居之地為道(“道”在西漢已有)。大縣置令1人,千石,其次置長,四百石,者置長,三百石。侯國的相,其官階如縣令或縣長,皆掌治其民,勸善懲惡,理訟獄,禁盜賊。秋冬各計其戶口墾田、錢穀出入、盜賊多少,然後向所屬的郡國彙報。
在縣令、長之下,置縣丞1人;縣尉,大縣人,縣1人。丞主文書,典管倉獄,尉主盜賊,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百石以下,有鬥食佐史之秩,是為少吏。諸曹掾、史,大致如郡掾。皆有主簿、功曹、獄掾,有縣三老,掌教化。
縣以下為鄉,大率十裏為鄉。鄉置有秩、嗇夫、三老遊徼。凡大鄉,由郡任命有秩1人,秩百石。鄉,由縣任命嗇夫1人。皆主一鄉之事,了解民間善惡,定其徭役先後。了解民間貧富,定其賦稅多少。三老掌教化,凡忠孝節義,足為法式者,皆旌表其門,以倡導從善去惡。遊徼掌巡察,禁止奸盜。又有鄉佐,主收賦稅。
鄉之下為亭,亭置亭長,主求捕盜賊。尉、遊徼、亭長皆習五兵,即弓弩、戟、楯、刀劍、甲鎧。
亭之下為裏,裏置裏魁,掌一裏百家。裏之下為什,什有什長,主十家事。什之下有伍,伍有伍長,主五家以相檢察;民有善惡,以告監官。伍之下就是最基層的人民群眾。
邊郡有障塞尉,守衛邊塞,以防外敵侵犯。近塞縣皆置尉,百裏1人,士史、尉史各人,巡行邊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