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魁全神貫注地開著車駛過那段急轉彎的道路後,嘴裏長長地出了一口氣。
他隨即對張清華說道:“三哥,我每次經過這段路時眼皮都不敢眨一下,大氣都不敢出啊!這公路鋪成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在這段路上就出了三起交通事故。不過都是摩托車因為刹車失靈衝到下麵的山溝裏,好在都沒有人命,不過車毀人傷卻是免不了的。現在麼,大家都有默契了。隻有聽見有喇叭聲都會停下等一會兒,等下麵的車上來之後,上麵的人車方可繼續趕路。”
張大魁剛說完話,張清華便看到一輛載著兩人的摩托車從自己車外穿了過去。看來,村裏人還是很有辦法呀!盡管很多人不懂多少交通規則,但是隻要是關乎自身性命和財物的事情,還都有獨特的解決辦法。
過了山梁之後,水泥路也就要到頭了,三岔河村就在前麵不遠處的山腳下。而村部便位於山下的小河東麵,與村小學毗鄰,據說村部初建時便是占用了學校的一部分校舍改建而成的。
三岔河村,顧名思義就是有三條河流交叉彙合的村落。這三條河流分別是小學即村部西麵的王家樓河、村部對麵三裏外山坡後麵的後河以及交彙處正上方的三岔彎河,這三條河彙合後便是名副其實地三岔河了。
三條河之中,王家樓河和後河這兩條河平日裏隻有兩米多寬的河麵。在見識過南方大江大河的人眼裏,這三條河都算不上什麼大河,應該用小溪來形容則更恰當些;而三岔彎河也不過是區區四米多寬的河麵,勉強算是小河溝吧。
整個村落的村民都是依山傍水而居。其中,有四成的村民集中住在村部的上下前後四麵的山腳下,有王家樓河從中斜插而過,這裏也是平地最多的地界。而剩下的大部分村民反散在王家樓河、三岔彎河以及三岔河下遊這三個地段。
王家樓河的兩麵,居住著兩個生產組的村民,住著大約兩百戶人家。這條河從村部西麵進去彎彎曲曲地綿延三十餘裏,全是兩山之間一條河的山坳地形;哪裏地段平坦些,居住在那裏的人家便多些,相對也熱鬧一些;反之亦然。
三岔彎河位於村部大門正對麵的五龍山寨山腳下,中間還隔著一座茶山和一條後河,相距五裏路程。同時,山寨山腳下也是三岔河交叉彙合的地方。
三岔彎河從三岔山寨西麵山腳流出,而向上環繞延伸五十餘裏的深山溝裏麵還住著一個生產組的村民,約有八十餘戶人家,這其中便有張清華所在的張家莊在內。
三岔河村一共有九個生產組,刨開全麵提及的六個生產組之外,餘下的三個組都住在三岔河下遊沿岸。
三岔河會流之後,河麵寬六米左右,平緩處和激流處河麵寬度差距甚大。夏季汛期時則更甚,浩浩蕩蕩的黃色泥漿洪流,足以漫過寬度約百米的河床,甚至翻過兩三高的兩岸河堤。
生活在下遊的村民們大多在耕地邊緣處背靠大山建造房屋,麵河而居;三岔河水順著光滑的石壁和堤壩蜿蜒流淌。耕地就在河邊的高堤之上,住在這裏的人,平日裏能聽見水聲卻看不到河麵,讓高堤給擋住了。
張清華和張大魁兩人的小皮卡貨車,開到龍窩山寨山腳下也就算是到頭了。因為前麵就是三岔河交彙處的寬闊河麵,而河對麵則是隻能容納馬車顛簸行走的兩米寬的碎石沙子山路,汽車無論如何也過不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