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危機具有傳染性
總編輯隨筆
近日,“中國打假第一人”王海揭露某互聯網手機品牌“偷換屏幕”,在業界引起軒然大波。這家手機企業最新發布的一款產品,對外宣稱使用夏普/友達全高清屏幕,但實際為國產天馬屏。
不可理喻的是,當“麵具”被人無情扒開後,該公司的一位總裁還大言不慚地說,“天馬屏”技術比另外兩家企業的更好。人們疑惑,既然天馬屏那麼好,這家企業為何不光明正大地標明?偷梁換柱、瞞天過海,還能說得這麼“高尚”。
一位企業家朋友對我說,這不是天馬屏好不好的問題,而是企業誠信的問題。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欺騙消費者,就是不把衣食父母放在眼裏。他認為,這家企業應該及時作出誠懇道歉,努力去修補受損的形象,而不是作無謂的狡辯。
縱然,這家高舉“互聯網思維”旗幟的手機企業有強大的粉絲基礎,用戶忠誠度高,但若長期漠視用戶,用戶總有棄之而去的一天。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當忠實的粉絲知道自己被騙,會決然與之劃清界限。
“信用就像一麵鏡子,一旦有了裂縫,就不能恢複原樣。”我們依然記得,十年前那次國產手機大敗局,就是因為個別企業視誠信為兒戲,將整個行業推入萬劫不複的深淵。TCL當時推出的寶石手機,其實隻是嵌了一塊玻璃,質量還很差。這種忽悠消費者的做法,導致TCL手機業務慘遭滑鐵盧,至今未能在國內市場挽回信譽。
經曆十年蟄伏,苦練內功,國產手機近年在技術與工藝上都有了長足進步,終於具備再次反攻的能力。然而,國產手機仍然太躁動,太喧囂,太浮華。一些企業還停留在價格戰的粗暴打法上,為了控製成本,他們背地裏使用劣質原材料和零部件。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個別企業的不誠信,會傳染整個行業,導致消費者對國產品牌不信任。
對誠信的不重視,導致中國企業陰溝裏翻船,很難走得更遠。傷天害理的蘇丹紅和三聚氰胺事件,對中國肉製品和乳業造成災難性的打擊,傷害了中國製造業,擾亂了社會運行秩序,致使消費者今天對中國產品的不信任。不久前,有媒體報道,中國人在日本搶購150元一斤的大米、幾千元一個的馬桶蓋。而且,隻要有中國遊客團來,日本的大米和馬桶蓋都會賣斷。更為諷刺的是,這些日本馬桶竟然大多是中國製造,由中國企業生產,運到日本,然後打上日本品牌。日本大米和馬桶蓋真那麼好嗎?這是一個讓國人痛心的問題。
過去,經常有人討論中國為什麼很少有百年企業。我認為,最關鍵還是企業誠信出了問題。誠信,是一個社會的基本內涵。有哲人說,“失足,你可以重新站立起來;失信,你也許永難挽回。”誠信缺失,必定導致人與人之間、人與企業之間、人與政府之間出現信任危機,這種危機具有很大的傳染性,會給整個社會及經濟造成無法修補的裂痕。
孔子曰:“民無信不立。”企業更是如此,沒有誠信,根基終究不穩。中國企業要想扭轉品牌弱勢,關鍵還得從誠信做起,慢慢去贏回國人的尊重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