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1 / 1)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

卷首

作者:劉海洋

在剛剛過去的五月,對於中國的影視人來說,其實有一個應當認真紀念一下的日子,那就是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欄目開播20周年。可惜的是,並沒有多少人去關注這個事,連它的老東家央視也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它。可是在我看來,那時的《東方時空》,應該是這家聲名日下的大台迄今為止最大的榮光。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忘記它,因為,在那裏,安放著他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有他們曾經的激情、夢想、疼痛以及夢繞魂牽的一切。近日,由原《東方時空》編導張潔等製作的8集紀錄片《點燃理想的日子 ——傳奇》,在央視網低調上線,該片通過對近60位當事人的采訪,試圖再現20年前的燃情歲月,探訪一代電視人的生命曆程。客觀地說,片子做得並不是很成功,匠氣多銳氣少,但是當《東方時空》那熟悉的片頭曲響起之時,我的眼眶竟有些濕潤。20年了,多少人多少事,來來往往起起落落,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裸露出來的是茫茫時光裏有去無回的人。

傷感,是因為那些曾經激動過我們的旋律已成絕響。可無論怎麼說,直到今天,我還是認為:《東方時空》是中央電視台成立以來價值觀最正確、輸出正能量最多、對社會進步貢獻最大的一檔節目。我相信,未來書寫中國當代史的人,應該會對那一批電視人致以足夠的敬意。

這是一批大部分在80年代完成大學教育的年輕人,在他們身上,理想與情懷不是什麼口號,而是流淌在血液裏的一股精氣神。由此生發出了三個特性:一是不服。他們對歌功頌德的喉舌語態深惡痛絕,對平庸刻板的日常生活忍無可忍,他們憋得難受,想透氣想改變,想說人話說真話。二是不吝。他們相信自己可以做出一種全新的電視樣式,也相信可以用新聞來改變社會,進而也改變自己的命運。於是,他們紛紛放棄了原來穩定體麵的國有單位的工作,從四麵八方來到北京,住進了地下室,當起了最早的電視民工。第三是較真。他們有破的決心,更有立的本事與決絕。他們以一種全情投入、追求完美的專注,不斷地和自己較勁,與僵化抗爭,於是才有了一次次蕩滌人心的突破,才留下了《東方時空》以及後來的《實話實說》、《新聞調查》等節目中的不少經典篇章。

說起《東方時空》,有一個難以繞過的名字,就是陳虻。這是一個活得純粹的人,在他的身上,幾乎濃縮了《東方時空》的一切精神特性,而他的英年早逝,甚至讓許多活著的人感到羞愧。他生前經常引用的一句話:“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而今也激起了廣泛的共鳴。是啊,20年來,我們被生活裹挾著,被欲望推動著,被焦慮追趕著,被潮流引領著,風風火火傻逼嗬嗬地隨著大溜向前衝,現如今回頭一看,要麼是因為走得太遠而忘了為什麼出發,要麼是不時想起為什麼要出發,但已經永遠也回不去了,喪魂落魄,四顧茫然。

為什麼今天沒有了《東方時空》?這是我們紀念《東方時空》的時候最該問的一句話。

雖然在每晚的電視裏,《東方時空》仍在播出,但早已麵目全非;曾經當年的憤青,不少已變成了名利雙收的成功者,或者是八麵玲瓏聰明人。而新一代的年輕人蜂擁而上在往公務員的隊伍裏鑽,他們臉上寫的是:我服了;在一部叫《致青春》的電影裏,最讓大家感慨的一句台詞是:“我們最終都要成為自己曾經最討厭的那種人。”

歲月是把殺豬刀,但其實功利更是把誅心的劍。在這個“若要成功必先自宮”的時代裏,總有一些力量讓我們平庸,總有一些誘惑擊穿我們的夢想。可是,一個無法安放理想的時代能安放得下青春嗎?一個連青春都無法安放的時代,難道可以安放得了我們的未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