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言
作者:
據說,當年王誌東離開新浪的時候,說過一句話:不想當裁縫的廚子不是好司機。這不是王誌東的原創,但他對這句話的理解可能是最深的。“這個廚子指的是他的出身,裁縫是他的理想,司機是他的現實。”
出身,理想,現實。把這三個詞放在創業者身上,出身其實就是來路——你是海歸、高管還是草根?理想是目標、願景,比如做“中國的Facebook”;現實可能就是百度、騰訊已經坐在前麵等著你了……
身份的焦慮始終伴隨一波又一波創業者,業內一句耳熟能詳的名言是:好的商業模式都是做出來的。這就意味著,一開始你是誰,和你最後成為誰,之間存在著無數變量。
但是,2011年中國互聯網領域的創業者指向性很明確:電商,還是電商。無論vc的投資規模,還是參與項目,都創曆年之最。不久前清科集團在三亞舉辦的一次電商峰會上,來自北京、上海的電商創業者即使自討腰包也是絡繹不絕,甚至剛剛在淘寶上開店的小姑娘也自費從北京飛過去,這使得閉幕當天返京的機票早早售空。
創業熱潮的背後是概念熱。“社區+電子商務”已被看好多年,在三亞的會議上,有嘉賓提出了一個新概念:沒有社區的媒體不是好電子商務。當時台下一位創業者聽罷激動不已:“這不正是王誌東那句名言的現實應用嗎?”
事實上,社區與電子商務的融合早已就是大勢所趨,綜合型社區、垂直社區不是打團購的主義,就是自建B2C;新興電商網站也在力求自己的社區屬性,希望能有自己的獨特調調。而社區與媒體天然就不是決裂的,—個社區做到一定程度,必然滋生媒體屬性。
在北京、上海這類大城市,社區你會去人人或開心,社區+媒體你會去微博,購物你會去淘寶或拉手、美團、大眾點評;換句話說,在一線城市,社區、媒體和電子商務也是碎片化的,一站式打包的網上時間幾乎不存在。
但是,在中國廣大的二三線城市,就有這麼一種網站,它們是從論壇(社區耀家,然後成為本地門戶(媒體),現又在開始試水電子商務。一方麵它們當中已有人獲得VC投資,拿著大把鈔票到處收購同類小網站;另一方麵它們也成為團購大玩家的獵物,據說已有這種網站被—線團購網站收入囊中。
這就是出生於中國互聯網版圖的邊緣地帶、成長於明星模式之外、卻歪打正著變身時髦概念的地方社區網站。它們是社區、是媒體、也是電子商務。你所能想到的任何時髦元素它們都有。本地化是它們的最大優勢,當然,也可能是最大劣勢。
在本期的封麵故事中,我們的記者轉戰大江南北,試圖揭開這個一直被忽視的群體;它們就像一群“野生動物”,在自己的社區裏自得其樂,等待獵人或獵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