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200米海拔上的藏族牧民環保微信群(1 / 2)

4200米海拔上的藏族牧民環保微信群

公益天下

作者:李春梅

一個主題為環境治理的147人的微信群,即使是在內地、在大城市裏的環保愛好者中也是屬於人數很大的群。這是一群生活在海拔4200米的藏族村裏的牧民們自發建立起環境治理群,群裏的147人全部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呷依村的牧民,為了消除高原上的垃圾危害,他們利用最新的社交手段來自發地保護家園。

呷依村的垃圾噩運

2015年4月13日,早上5點鍾的天還黑黢黢的,四周一片曠古的寧靜。

其美拉姆像往常一樣早起,去給犛牛擠奶。拉姆一家養著二十頭犛牛,放牧犛牛是她家的主要生計之一。

步出帳篷,地上覆著一層薄薄的白色,昨夜下雪了。拉姆所在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呷依村位於海拔4200米的青藏高原,群山環繞四周,紮須河和雅克河圍繞著村邊流過。這裏被稱為離太陽最近的地方,卻總是和雪花、和寒冷糾纏不清。呷依的年平均溫度隻有0~5度。即使全年最熱的夏季,晴天時白天高氣溫也不過20~25度,夜間就驟然回落到0度上下。

打開圈門,拉姆發現其中一頭叫做嘎瓦(藏語:白色的臉)的犛牛倒在地上,一動不動。她趕緊回帳篷叫醒丈夫索南旦增,兩人檢查後,確定嘎瓦已經死了。

不等到天亮,索南旦增就趕緊把犛牛收拾了,去皮,再把幾個大部位的肉割下來留做幹牛肉。內髒也準備收拾幹淨了給兩個孩子做一頓新鮮好吃的。但當他剖開牛的胃時,發現犛牛的瘤胃裏全是已經絞成一團的塑料袋……

呷依村緊鄰三江源頭,隻是青藏高原上千百個藏族牧區之一,因遙遠不在公眾的視線範圍內。但是城市人飲用的自來水,源頭就在像呷依這樣的村子所在的青藏高原。

高寒的地理環境,雖然使得這裏的物質極度匱乏,卻也造就了這塊世界上最純淨的土地。春天的呷依是五顏六色的,草甸綠茵如毯,野花遍地綻放,黑色的犛牛星星點點點綴其間。冬天的呷依是白色的,陽光灑在雪山起伏的曲線上,天地間一片蒼茫。

千百年來,藏族牧民傳承著祖先的遊牧生活,他們吃犛牛肉,喝犛牛奶,燒犛牛糞,穿犛牛皮製的衣服,犛牛提供給他們生活的來源和生產工具。沒有汙染,沒有垃圾,純天然的生物鏈,使得所有生活和生產的代謝物都能被高原貧瘠的土地消化和吸收。

隨著現代文明的入侵,打破了傳統的生活方式,高原上的生態也麵臨著巨大的挑戰。塑料包裝、玻璃瓶、金屬罐頭、化纖衣物等等開始不可避免地進入了藏族的牧區,也不可避免地來到了呷依。牧民在使用過後,就把這些垃圾隨意丟棄。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呷依周圍的山上、草場上隨處可見各種塑料袋、玻璃瓶、舊衣舊鞋等垃圾……

旦增一頓惱火,跑回帳篷,拿出手機拍下一段犛牛被塑料袋“殺死”的視頻,發到了呷依的環保治理群上。他在群裏發言:“又有一頭犛牛死於誤食了塑料袋。”這已經是他們家今年死於塑料袋的第二頭犛牛了。“希望要加緊撿拾垃圾,尤其是害人的塑料袋!”他又補充。

群裏的其他成員紛紛響應,七嘴八舌,一陣熱烈的討論。

這個獨一無二的微信群隻使用藏語,到目前為止一共147個群成員,他們都是生活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藏族牧民,而微信群的主題就是高原藏區的環境治理。

高原上的第一個環保微信群

說起微信群的建立,不能不說到呷依寺的講師榮智巴。

榮智巴的漢語流利,但是語速很慢,也帶著濃重的口音。

榮智巴出生在呷依村,16歲即在村裏的呷依寺出家,20歲到色拉寺學習佛法16年,36歲時他又輾轉回到呷依寺做了寺裏的講師。見多識廣、知識廣博的他在村子和牧區廣受尊敬,村裏的大小事人們都願意來請教他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