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7伏禍根再窺帝王術,藏遠慮終現能臣憂(2 / 2)

邵安在書房中飛快地想著對策,想了半天,覺得這事隻能找孫敕商量。一起組織所有文官,集體上書勸諫,或有轉圜餘地。

至於文官集團,雖然平日裏常常政見不合,但在涉及自身利益的事上,一向都是一致對外的。想到此,邵安連聲催促阿瑞備馬,準備出門。

可惜薑還是老的辣,皇帝先下手為強了。邵安剛出大門,就看見丁一在門外守候。他頓時心中一涼,丁一竟會在此,那麼張三……

丁一攔在邵安馬前,拱手道:“丞相這是要去哪?”

邵安不答。

“恐怕在下要擾丞相的雅興了,您哪也去不了了。”丁一笑道,“聖上口諭,養心殿召見。”

※※※※※

時隔三月,除了早朝外,君臣二人再無私下見麵。此次謁見,邵安感覺又像三月前那次一樣,命運難測。

“你來了。”皇帝等邵安行完禮後,指了指旁邊桌椅,“坐。”

養心殿內從未在這設過桌椅,邵安偏頭一看,上麵擺著筆墨紙硯,看來是專為他準備的。

待邵安坐定後,皇帝才開口道:“朕叫你來,是想讓你擬道詔書。”

邵安心中一沉,明知故問:“不知聖上,有何旨意?”

“朕想設立侍衛司,張三他應該都跟你說了吧。”

張三?邵安懷疑的看了皇帝一眼,內心拒絕相信皇上的話。

“侍衛司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以暗衛領之……”皇帝緩緩說道,見邵安幹坐著不動筆,皺眉道,“怎麼不寫?”

邵安忽然離座,跪地俯首道:“臣萬死不敢奉召。”

皇帝似乎早料到邵安會拒絕,似笑非笑道:“為何?”

邵安抬頭,見皇上麵目平和,而他身後的陳公公則偷偷向邵安使眼色。邵安思慮片刻道:“臣聞古之明君,使雞司夜,令狸執鼠,各司其職,故可垂拱而治。勿變勿易,與二俱行。行之不已,是謂履理也。②今聖上欲反其道而行之,使侍衛司代行司法之事,棄刑部、大理寺不用。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者矣。③?”

“奸民犯法,吾所其惡,務必除之,不可貸也。設若放寬,此等之徒愈加昌熾。④朕設侍衛司,代朕監管天下,有何不妥?朕對汝寄予厚望,望自慎思慎行,勿得寸進尺。”

皇帝警告的意味已經很明顯了,邵安聽後卻道:“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⑤豈不聞,周興,來俊臣……”

“大膽!”皇帝一拍桌子怒斥道。

“大獄一起,冤者過半,告訐之風熾。”邵安依然堅持說道,“亂世當用重典,如今治世,聖道懷柔致遠,當施仁政。”

“朕意已決,不必再勸。若下中旨⑥,爾等奈何?”

“不經中書,何名為敕?⑦”

“你!”皇上拍案而起,果然暴怒。可他仔細一想,此等大事,絕非中旨可行,必須得經中書省。然而孫敕在與邵安那次深談後,就告病在家了。皇帝很清楚沒有文官願意做這事,更別提孫敕了。唯有邵安,其兄還可作為牽製,他不得不顧及一二。

皇上倒是沒直接和邵安翻臉,平息下火氣道:“別以為離開你們中書省,就政令不通了。寫還是不寫,你自己好好想想吧。”說罷便不再理會邵安,拂袖而去。

陳公公看了眼還跪在原地的邵安,微微歎口氣,以丞相的性子必不會輕言妥協。這種死局,如何能解?

————————————————————

①侍衛司:五代和宋朝的軍事機構,全稱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司。

②出自:《韓非子·揚權篇》,略有改動。譯文:臣聽說古代明君治理天下,就如讓公雞掌夜報曉,讓貓來捕捉老鼠,使官員各司其職,故可以無為而治。不要變更,不要改動,按照自然和人類法則去行動,不停頓地做下去,這就叫遵循事理。

③?出自:《老子》,譯文:本來專有管殺人的去殺人,那代替專管殺人的去殺人,這就好比是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頭。那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的。

④出自:清代穀應泰《明史紀事本末》

⑤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年》,譯文:政策寬厚民眾就怠慢,(民眾)怠慢就用剛猛(的政策)來糾正。(政策)剛猛民眾就受傷害,(民眾受)傷害了就施與他們寬厚(的政策)。用寬大來調和嚴厲;用嚴厲來補充寬大,政治因此而調和。

⑥中旨:唐、宋皇帝自宮廷發出親筆命令或以詔令不正常通過中書門下,直接交付有關機構執行,稱為中旨。

⑦不經中書,何名為敕:意思是不經過中書省,怎麼好意思叫聖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