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忙忙五個多月,書稿終於整理、修改完畢。當在電腦上敲下最後一個句號時,我的心裏有幾分欣喜,也有幾分感慨!欣喜的是,我的又一本文集即將麵世。回想起來,這類文章的寫作,最早開始於2世紀8年代末,寫作時間斷斷續續,前後長達二十餘年。細心的讀者,不難從字裏行間看到歲月的痕跡。記得這些文章剛在報刊上發表時,就曾得到我所尊敬的老師和同仁的鼓勵和支持,他們希望我多寫一些,將來能結集出版。這一願望終於在二十多年後的今天得以實現,可以說是了卻我多年來的心願。令人感慨的是,光陰荏苒,年齡漸長,多少有些“年華易逝,青春不再”的遲暮之感。由此,我不禁想起著名作家賈平凹的話:“年輕時雄心萬丈,覺得我可以幹這件事情,幹那件事情。但是人生短短百年,一到現在你才知道世界是那麼大,人也那麼渺小。其實你想改變很多東西是很難的,你隻能盡力完成自己在這個世上做的事情,有時候想起我就覺得有一些悲涼的味道。”這樣的感歎,也許人人都有。我們這一代中國學人,具有很強的政治意識和事業意識,但是缺乏健康意識和享受意識。其實,工作與事業隻是我們維持生活的一種手段,如果我們把它當成了生活的全部,那我們就錯過了太多太多。有道是,懂得享受生活,才能珍惜生活。
再比如說,大家都在談幸福感。可是,我們對幸福的感受,很多時候是因為對比而存在的。正如著名電視主持人孟非先生所說,“我們之所以感到不幸福,是因為我們總想比別人幸福”。要知道,生活的要求是無止境的,如果一味地向高標準看齊,你可能永遠不會滿足。可惜的是,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在我們這個時代,大多數人所做的不過是一些平凡而又平常的事情。正如著名詩人穆旦晚年時說的那樣:“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過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我有時在想:人生在世,總是有舍有得。舍得那個,才會得到這個。這正如佛家所言:“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很多時候,放棄其實也是一種美麗的收獲。從某種意義上講,物質生活的富有是一種財富,而精神上的滿足、文化上的追求是更重要的財富。記得於丹說過,一個人的心裏有太多的欲望,或者過分在意他人的讚譽和誹謗之語,這顆心就會像喧囂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蕩著、躁動著,以這樣的心看世相和自我,自然會出現偏差。因此,作為一名教師,筆者認為,“奉獻”之於今天的教育,尤其顯得重要。既然做了教師,我們就不應該有太多功利,而應該靜下心來多想教育的問題,多做教書育人的事。人的自身價值從社會性來看,不取決於從社會上取得了多少,而取決於對社會奉獻了多少。尤其在當今社會,奉獻精神對於教師來說,當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品質。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有一種寧靜淡泊的心態。我喜歡諸葛亮的那句“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這種境界與情懷是很難得的。在很多情況下,一個人的痛苦與幸福、糾結與曠達,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心態。老子說:“萬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從一定意義上說,人不能總是在不斷地趕路,不斷地前行,有時候靜下來也是一種力量。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好:“不做無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更重要的是,生命的真正能源來自寧靜。可是,人們常常忘記了“靜”,反而盡量用動態去消耗自己,這是不利於身心健康的。所以,美學家蔣勳先生說:“‘美’的最大敵人是‘忙’。”人是需要“忙裏偷閑”的。“閑”又寫作“閒”字,就是在家門口忽然看到月亮。我非常認同錢文忠先生的觀點,“其實有時候發發呆,也感覺挺幸福的”。尤其是在每個人都行色匆匆無暇思考的時代,我們有必要讓腳步放慢一些,讓頭腦冷靜一些。靜下心來,思考人生,品味生活。我以為,人生追求的至高境界是心靈的自由和美好,能夠有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從這種觀點出發,我很自然地想到了讀書,在今天這個人心浮躁的時代,有閑能靜心讀書者讓人豔羨。誰都知道,讀書可以補充知識。不過在我看來,真正能提高修養、改變人生的是那些“無用”之書。就我個人而言,就比較喜歡閱讀古典詩詞、明清小說這樣的文學經典。它那獨特的美感與情感,對於人之修養的養成,是其他藝術所無法代替的。正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所說:“文學和科學相比較,的確是沒有什麼用處,但是文學的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可見,文學經典的魅力就在於它的“無用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