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績(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仕隋為秘書省正字,出為六合縣丞。入唐後,官待詔門下省。曾為太樂丞。不久,棄官歸隱。
他的詩多寫山水田園,受阮籍、陶淵明的影響較深。詩風清新樸素,流暢自然,對後來唐詩的健康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有《王無功集》五卷。
情景交融寓意深刻
——讀《野望》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野望》是唐初詩人王績最為人所稱道的一首五言律詩。由於王績的詩文向無編年,此詩的寫作年代難以確考。從內容上看,可能是詩人於隋煬帝大業十年(614)掛冠歸田後所作。詩寫的雖是田園景色和詩人的閑適生活,卻隱含著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和對亂世的關心,全詩帶有深沉的傷感情緒。
首聯的前一句“東皋薄暮望”即點題。“東皋”,在今山西省河津縣,是詩人的故鄉。“皋”,水邊高地。“東皋”二字,點出所望之地。“薄暮”,即黃昏。這裏寫明“望”的時間。薄暮降臨,籠罩原野,顯得十分沉寂。後一句“徙倚欲何依”是寫望中所感。“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則表明心中無所著落。詩人在暮色茫茫之中,對著曠野眺望,不禁感到一片寂寥,孤獨無倚。此情此景,不免使人神傷。
首聯緊扣“野望”詩題,望中有景,景中有情,為後文寫景抒情渲染了環境氣氛。
頷聯“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兩句,是曆來為人傳誦的名句,寫盡了秋景的荒涼、冷落:秋風陣陣,樹葉枯黃,隨風凋落;落日的餘暉斜照著一座座秋山。這裏,詩人用了“樹樹”、“山山”的疊字,就使悲中更見其悲了。詩無達詁,詩人這裏是寄情於物了。這萬物凋零、餘暉殘照的景色,不正是隋末衰亂時局的影像嗎?麵對這幅圖景,詩人內心的孤獨和感傷自然可想而知,故而“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頸聯“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兩句,由寫景轉為寫人:在這蕭瑟寂寥的原野上,忽見牧人趕著牛群,獵人帶著所獲的禽獸騎著馬回來了。詩人所寫景物,是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的,直到把讀者的視線和注意力引到牧人和獵人身上。這兩句明為寫人,實為寫景,暗藏一個“晚”字。夕陽西下,天色已晚,行人匆匆而歸,這就愈發使人感到淒涼了。
尾聯“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兩句,表現出詩人對時局的關心。《詩經·召南·草蟲》:“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薇,多年生草本植物,嫩苗稱巢芽,可作蔬菜。又《詩經·小雅·采薇》首章:“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獪狁之故。不遑啟居,獪狁之故。”王績這首詩尾句的“長歌懷采薇”,是聯想到《詩經》中關於“采薇”的片段,借以抒發其懷才不遇的感慨。也有人認為采薇是用伯夷、叔齊反對周武王伐商,商亡後,他們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采薇充饑度日的典故,寄慨於隋室將亡。筆者個人認為這兩種意思都包括在內。詩人在《晚年敘誌示翟處士正師》一詩中曾寫道:“中年逢喪亂,非複昔追求。失路青門隱,藏名白社遊。”其“喪亂”指的就是隋末大亂。詩人的第一次歸隱,就是因為隋末政治的昏暗和自己懷才不遇。這首詩寫於歸隱之後,正反映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憂傷和對亂世的深切關注。
這首詩在表現藝術上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第一,情景交融,寓意深刻。詩中描寫黃昏時的風光,蒙有一層暗淡的色彩,與詩人懷才不遇的鬱結、苦悶心情相一致。字裏行間,暗示著隋末動亂的時局,時代的脈搏隱約可見。可謂借景抒情,含而不露。
第二,詩的情調雖然消極低沉,但詩中所展示的農村景象卻較為開闊。尤其是頷聯兩句,寫景如畫,創造出一種悲涼渾厚的意境,腹聯兩句以人襯景,內容充實,寓有生活氣息。
第三,全詩語言質樸,風格古雅,而且對仗工穩,格律完整,在唐初詩壇上,確是一首難得的五言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