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偽裝

卷首

俗給劉邦畫了一個臉譜:奸損狡詐的小人,反複無常的市儈;殘暴而不知廉恥,粗俗而不顧禮義。如果劉邦還活著,肯定覺得委屈。不過,他一生威風凜凜是不爭的事實,他也確實鐵板釘釘般地給後來人留下了不少的說辭。即使委屈,甚至憤怒也無濟於事了。

那年,項羽陳兵廣武之東,劉邦紮營廣武之西,兩軍對峙達數月有餘。這幾年,哥倆來來回回打了幾十仗,這次該有個了結。項羽就擺出了決戰的架勢,挑釁、罵陣等手段都使了出來,而劉邦卻是按兵不動,消積應付。這也就罷了,他還暗地裏派彭越多次往返梁地,斷了楚軍的糧草。餓著身子如何打仗?項羽著急上火,就令人做了一個殺豬賣肉的高腳案板,把先前抓來的劉邦的父親劉太公擱置其上,並宣告說:如果你劉邦不降,我就煮死你劉邦的老父!劉邦嘿嘿一笑答道:煮吧!我和你項羽曾相約結為兄弟,我的老子也是你的老子,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你的老子,還希望你分給我一杯肉湯。看看,劉邦不知廉恥,辱沒忠孝之態是不是一目了然了?項羽雖有蓋世武功,卻無法擊穿劉邦的一張黑厚的臉皮,他隻好放了劉太公,另做打算了。

楚軍有個叫丁公的將領,他曾在漢軍突襲彭城後,替項羽在城西窮追猛打劉邦,且一度讓對手陷入窘境,殺與不殺就在他一念之間。短兵相接時,劉邦絕望地對他說:我們都是好漢,何必相互不依不饒?於是丁公領兵折返,劉邦也脫身解圍。僅此一舉,丁公算是劉邦的恩人了。但等到劉邦滅了項羽,丁公前來拜見,想得到幾滴夜雨滋潤,不料劉邦將其捉拿,並放到軍營中示眾。劉邦說:此人做項王的臣下不能盡忠,使項王因此失去了天下,該斬!他說斬也就斬了。可是有人就說,丁公沒有讓項羽得天下,但卻助你劉邦披了龍袍,如此,他是不是丟失了仁義,收獲了殘暴?

問題是,該“暴”時,劉邦又能“忍”了。彭越叛亂,劉邦滅其三族之後,又將他的人頭懸掛在洛陽城頭示眾,並下令說,有人膽敢收屍或者探視,立即逮捕殺頭,決不姑息!有個叫欒布的人,是梁國的大夫,彭越的下屬。彭越反叛時,他正出使齊國;返回時,他已人頭落地。於是他就跪在彭越的人頭下彙報,邊祭祀邊哭泣。如此公開抗旨,官吏就抓他見了皇帝。劉邦震怒,令人趕快將他烹殺!眾人就抬起欒布向湯鑊走去。欒布很是從容,回頭問劉邦:能不能讓我說句話了再死?劉邦應允。欒布就不再客氣,先盡數彭越之功,再痛陳皇帝之過,最後又說:彭越是我的恩人,他已死,我亦不求苟活,你烹了我吧。奇跡居然出現了,劉邦不但立即免了他死罪,且任命他做了都尉!劉邦再次讓人看不懂了:朝令夕改,反複無常,這皇帝如何當?這天下如何治?

其實劉邦也冤。他42歲才開始起事造反。按說,這已不是熱血與叛逆的年齡,但他還是在這個年齡裏反了,而且反出了一個輝煌的大漢王朝,如果他僅是一個卑瑣的人,隻善於使出一些殘暴、奸損之類的手段,他會有如此彪炳千秋的成功?

還是拿這三件事說事。項羽揚言要殺了劉太公,劉邦泰然視之,其實並非他不孝不痛,而是他看準了項羽的弱點。此人雖嗜血成性,殺人如麻,但也有優柔寡斷的毛病,且常常被一個“情”字糾纏,劉邦故意提到“結義兄弟”一事,就料定他的情緒會出現反複。當然,他還料定,項羽是當時威名遠揚的英雄,為了名節,他也不可能愚蠢到陣前誅戮對手的父親,那豈不是親手把自己釘到小人的恥辱柱上?遺憾的是,項羽也不過是一介武夫,最終還是沒有逃脫劉邦的算計。因此,劉邦在不忠不孝的表象裏,完成了一次智者的華麗行走。至於怒殺丁公,更是他性格裏的一次恰到好處的剛性暴發,或者說是一次必須的表演。那時他雖睡上了龍榻,但危機四伏,那幫為他打下江山的武將文臣就沒有幾個讓他省心,不殺丁公,不足以威懾左右。當然,劉邦後來放走欒布,也決不是一次即興的柔情表演。他用“忍”向眾臣展示了他的大度,也向百官發出了明確無誤的警示:我是皇上,可以翻手為雲,亦能覆手為雨。我不要章法,但雲雨必須因我而舞蹈!如此,不過是變相立威而已。

是的,劉邦一生中鮮有按章出牌的時候,但正是無章法,就形成了他個性中一種獨特的秩序,如果對這一秩序排列組合,就是四個字:剛柔相濟。如果再對這一秩序的後果進行評估,還是四個字:個人魅力。不然,哪會有那麼多智者諸如蕭何、張良、陳平之類的人死纏爛打地跟著他混?哪會有那麼多武士諸如樊噲、黥布、韓信之類的人視死如歸地陪著他玩?

隻知道柔,那是小女子,隻知道剛,那是瘋子,隻有剛柔相濟,宜時運用,那才是有大智慧的人。劉邦其實就是這樣一種人,粗俗與殘暴那是一種偽裝,他希望對手把他看得簡單,如此他才有機會借得一條縫隙,讓他來去自如地鑽來鑽去,一旦抓住機會,就會像老鷹一般俯衝下來,毫不遲疑地將對手獵殺與征服。所以,劉邦的行事風格告訴我們,肉眼能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