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
三人行
作者:郭樹榮 等
雲芸的分析還是蠻到位的
●沈 棲
花了一整天時間讀了貴刊2015年第1期原創版(對貴刊我每期都是從頭到尾讀一遍),讀畢方知有一文與我商榷。該文分析還是蠻到位的(尤其是對海瑞那段文字),讀了有啟發。看來,今後寫文章例證論理還得謹慎些、縝密些。如方便請代我向作者雲芸轉達謝意!
表決辦法種種
●郭樹榮
凡夫唐先生寫的《誰動手誰就是“反對派”?》(載2014年《雜文月刊》6月上)一文,引發我回想起所經曆的種種表決辦法。
豆選。抗日戰爭時期,老解放區農民選舉村長時,因為農民多為文盲,於是,就讓村長候選人坐在會場前麵,每人身後放一隻碗,農民每人拿一粒黃豆,要選誰,就在誰身後的碗裏放一粒豆子。誰得豆最多,誰當選——體現出農民的智慧。
鼓掌通過。由會議主持人宣讀候選人名單,然後:如同意,請鼓掌通過——沒有通不過的。
舉手表決。主持人宣布候選人名單之後:同意的請舉手;不同意的請舉手;棄權的請舉手——這無異於公開亮相。開除劉少奇的黨籍,就是這麼“通過”的,隻有陳少敏一人沒舉手。
分設票箱。即分地區,按係統,分設票箱。各地區、係統的頭頭各負其責,看好自己的門,管好自己的人,以保證自己這個地區、係統的票箱不出“意外”。
會前布置。某民間團體改選,投票前,主持者單獨召集“組織”成員開會,要求按照“組織安排”,保證領導指定的候選人當選。
按電扭投票。這個,凡夫唐先生在《誰動手誰就是“反對派”?》一文中已有明論,不再贅述。
不是“挌囊”,是“括囊”
●錢逢宜
《雜文月刊》(原創版2014.12.上)刊有晏建懷先生的《歐陽修與石介的嘴》,該文講述了北宋仁宗時期的兩位直言官員歐陽修與石介,他們尖酸刻薄,口無遮攔,一張入木三分的“刀子嘴”直言不諱批評上司,直言諍諫皇上的故事。文章的最後一段說:
在帝製時代,鑒於為尊者諱的教條和“焚書坑儒”的先例,士大夫們為明哲保身計,多鉗口結舌,挌囊共默,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正是如歐陽修和石介這樣的為國為民者,才挺起了士大夫的脊梁。
文中的“挌囊”應改為“括囊”。
括,讀kuò,結紮,捆。囊,口袋。括囊之意為紮緊袋口。語本《周易·坤》:“六四,括囊,無咎無譽。”孔穎達疏:“括,結也,囊所以貯物,以譬心藏知也,閉其知而不用,故曰括囊。”後因以比喻閉口不言。漢王符《潛夫說·賢難》:“此智士所以鉗口結舌,括囊共默而已者也。”又如《後漢書·楊震傳》:“臣受恩偏特,忝任師傅,不敢身同凡臣,括囊避咎。”由“括囊”組成的成語“括囊守祿”,就是比喻官員不肯上言進諫,隻圖保住自己的官位。上文用“括囊”來比喻帝製時代的士大夫們為了保全自己,懾於“尊者”淫威閉口不言保持沉默,是恰當的。
“挌”是個冷僻字,《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均未收錄。查《漢語大詞典》知:“挌”有兩個讀音,一讀gé,擊,格鬥。《說文·手部》:“挌,擊也。”又讀hé,通“垎”。土板結而堅硬。《管子·地員》:“五粟之土,幹而不垎。”“挌”之二義在前文語境中均講不通。漢語中沒有“挌囊”這一說法。
愚以為,晏先生是雜文大家,不會將“括囊”誤為“挌囊”的,定是手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