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

作者:袁躍

宏觀調控是太寬還是太猛?對於眾多企業的CFO而言,現行的要務是從成本和戰略上雙管齊下,引領企業走出通脹低穀。

現在的艱難程度甚至大於金融危機肆虐的2008年和2009年!不少企業發出類似的感慨。

在全球經濟體為救市注入巨額流動性、美國量化寬鬆政策、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快速回升、全球股市反彈等環環相扣的外圍通脹壓力之下,再加之中國貨幣供應增長迅猛、股市、樓市和車市資產泡沫現端倪以及物價回升動力漸增強等內生性通脹因素,中國的通貨膨脹似乎已經“猛於虎”了。

作為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企業協會副會長,蔡家祥接觸了大量企業,“他們現在真的苦不堪言。伴隨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使得我國很多外貿企業的各項成本都在不斷攀升,人工成本業已飛漲20%左右。雖然穩出口、積極擴大進口的政策近期不會改變,但是人民幣貶值、增加出口退稅來擴大出口的期望已經不現實。”

雖然經濟學家們還在反複討論中國通貨膨脹的預期值,加息和限價能否如願以償地推動中國經濟軟著陸,政府也對貨幣政策,尤其是利率政策,感覺兩難,但是無論如何,反通脹已經成為很多企業的第一要務,尤其是在一係列緊縮的宏觀調控政策之下,現實正在愈發拷問CFO們的反通脹能力。

雪上加霜的市場環境

在強烈的通脹預期下,貨幣緊縮的政策一波強過一波。2011年4月6日,清明節假期最後一天,央行進行了年內第二次“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的加息。至此,央行已九次上調準備金率,四次加息。麵對通脹率高居不下,發改委和央行在清明節前後接連出招,對日用品限價、對資金加息,再加上銀監會持續從緊的信貸政策,一係列強硬手段甚至引發了學者對於緊縮政策“超調”的擔心。

到底緊縮了誰?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現實問題。由於國家應對通脹的主要手段是減少市場貨幣資金供應量和提高資金

使用成本,所以企業融資會受到種種限製,造成資金供給量的持續性短缺。那些沒有核心技術和管理優勢,處於產業鏈末端、抗風險能力

較弱的企業,處於維持正常經營和資金鏈斷裂的兩難境地。相形一些財大氣粗的央企,民企的感受更為強烈。

信達投資有限公司計劃財務部總經理呂飛強調,尤其是資金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的建築施工企業,在原材料、人工、運費、油料等生產消費品價格上漲前提下,施工成本不斷上升,企業所麵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再加上國家采取一係列收縮銀根和控製房市的宏觀調控政策,所受的衝擊很大。“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再依靠低價中標搶占市場幾乎不可能。如果提高招投標價格,會失去競爭優勢;仍以低價吸引或占有市場,就有可能降低施工產品的質量並攤薄成本。”

實際上受影響的絕不止建築等行業,糧食、原油、原材料等價格上漲逐漸傳導至產業鏈的中下遊,推高多領域消費品企業的生產成本。康師傅控股在今年3月21日發布的2010年年報中透露,擬於2011年4月1日起上調約占該公司方便麵銷量30%的容器麵係列的大部分產品價格,每單位零售價上調0.5元,漲幅約14%,其理由是,“2011年方便麵所需的原料價格持續上升,加劇蠶食方便麵的毛利率至低於臨界線。”

呂飛表示,當前物價上漲,既有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貨幣信貸超發的因素,也有房價過快上漲的因素;既有部分農產品“緊平衡”的因素,也有流通環節和市場秩序的因素;既有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因素,也有輸入性通脹的因素,所以很難簡單地用一種辦法來應對。“治理通脹需要政府、社會和企業多管齊下,共渡難關。尤其是宏觀政策方麵,要在稅收、彙率形成機製、資本市場等方麵努力為企業創造良好寬鬆的社會環境。”

嚴控成本成為第一戰術

嚴控成本毫無置疑的是力挫通脹的核心戰術。

麵對通脹的嚴峻挑戰,呂飛為信達投資製定了三條規則——堅持審慎的財務政策,避免擴張性係統風險;積極進行資源整合,提高自身抗風險能力,盡量做到提前預案和及早防範,將有限資金投入到資產增值、超過通脹預期的項目;提高資金綜合使用效率,保持經濟高質量增長,確保資產整體升值幅度大於通脹貶值幅度。2010年信達投資有限公司提出了“優化結構、量入為出、有保有壓、總量控製、內部挖潛、防範風險”的理財目標,並采取積極措施,化解財務風險。

新的理財目標為信達公司注入了新的活力:2010年末貨幣資金餘額6.7億元,較年初21億元減少14.3億元,減少68%,全年獲得理財收益約1300萬元。

作為企業財務的掌控者,CFO對於通貨膨脹帶來的影響要全盤考慮。北京中關村開發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總會計師漆華東認為,“通脹對企業影響的大小要看公司的資產狀況,有些資產是升值的,有些是減值的。這就需要盤點好資金,管理好資金,在通脹期,快速出擊!要加快資金周轉速度,依法合理理財,提高現金、存貨、賬款和投資的使用效率,積極獲取理財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