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何新《中國曆史與國民意識》中,提到過一個人口自然增值的規律:在沒有大的天災人禍幹擾下,約30年人口增值一倍。從三國鼎立到三國歸晉時長60年(220-280),那麼,人口增長翻倍的時間窗有兩個,那麼,假設三國鼎立之出人口基數為一,到250年,人口基數是二;到280年人口基數就是4了。那麼,可以用西晉太康元年人數倒推出三國初年的大致人口數四百萬。在這四百萬中包含了魏、蜀、吳三國人口。
那麼魏國的人口數多少?古籍《通典·食貨》給出了曹魏滅蜀後的人口數字:四百四十三萬二千八百八十一。曹魏滅蜀在263年,上距三國鼎立年份220年,有43年的時差,比照《中國曆史與國民意識》中的那個30年人口翻倍的增值規律,曹魏初年的人口也就二百二十萬多一點。不過,三國鼎立的相對和平期間,也不過是相對和平而已,戰爭這種人禍還時不時的造成大量的人民死亡,最要緊的是瘟疫也在不時地吞噬生命。那麼,在三國鼎立到曹魏滅蜀這43年裏,曹魏人口的增殖數字也許達不到翻倍。那麼,曹魏政權初年的人口數字也許會比二百二十萬還要多一些,到底是多少,這個某家就無知了。
而且,還要注意的是,這個多於二百二十萬的人口數字是曹魏政權的郡縣地方行政係統可以控製的“編戶齊民”的數字。在這些“編戶齊民”之外,還有另一個係統的人口數是不被計算在內的——屯田係統的民戶人口。
曹操屯田的開始,就是為了安置投降的青州黃巾軍的家屬做的安排。投降曹操的青州黃巾軍有百萬之眾,其中降卒三十萬,剩餘七十萬家屬就被安置屯田。還有,曹操在擊敗汝南黃巾軍,奪取其農具耕牛之後,也在許下大規模招募流民屯田,這個屯田的人口數字很難查到,但是,能載於史冊,規模應該不會比青州黃巾軍的家屬少得太懸殊。屯田被曹魏定為定製後,屯田地域進一步擴大,招募的流民人口漸多,那麼,屯田人民的數字加總人口數不會少於百萬之眾。
那麼,合計一下,郡縣管轄的人口與民屯係統的人口加總數字該在三百二三十萬以上。這個“以上”又是多少?某家姑且感覺一下:五十萬。這個數字,大致就是曹操征伐四方後平定中原時,可以被他控製的人口數。之所以說“大致就是”,是因為某家實在查不到更準確的數字了。隻能說這個數字接近而已。
那麼,這三百五十(?)多萬的人口可以養活多少軍隊?這可難了,某家還真不知道。有個數字似乎可以做一些沾邊的參考。前蘇聯一個叫C。M。什捷緬科的總參謀長寫了一本叫《戰爭年代的總參謀部》的書,這書的第二冊裏提到了他和斯大林的一次對話。對話裏說二戰時德國的軍事史動員率是百分之十六以上,對這個動員率,斯大林評價道:“這樣大的動員率,不是出於對戰爭的無知,就是出於冒險主義。”
工業化程度極高的德國,創造財富的能力遠不是中國的曹魏時代可比,養兵的能力也遠不是中國的曹魏時代可比。那麼,曹操一方的軍事動員率也絕對是遠遠低於二戰時的德國。那麼,曹操在統一中原後的兵力總數遠遠少於五十萬!四十萬都是大大高估了!在曹操的軍隊中,青州兵就有三十萬。那麼,青州兵之外的軍隊有多少,可想而知。
拿下了荊州,迫降了荊州軍隊,似乎可以大大擴充實力了,但是,赤壁之戰失利,荊州旋得旋失,荊州軍隊也在赤壁之戰中損失慘重,拿下荊州的軍政資源“紅利”歸零。以後的征伐,還要靠征戰中原的舊班底。
曹操離開了青州兵,玩不轉!而青州兵與曹操的政治立場的對立,導致了二者“合作”之初的“不和諧”,從這個“不和諧”到後來的“和諧”耗費若幹時光,又導致了劉備屢屢逃脫,江東孫氏的坐大,中國統一的最佳時機錯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