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農民軍隊還有一個特出之處,他們有堅定的宗教信仰——太平道作為精神紐帶。所以盡管黃巾軍在主力部隊被鎮壓下去後,黃巾軍餘部——青州黃巾軍仍能在更加在嚴苛的生存環境中才會屢打不垮,從不離散更不潰散。這個特出之處也正是青州黃巾軍願意歸降曹操的一個最要緊的原因。因為黃巾軍的這個太平道宗教就有道家思想的浸潤,這個宗教的聖書——《太平經》就是黃老道家學說下移民間的產物。而曹操一家是有道教信仰傳統的,有這個宗教認同,所以,青州黃巾軍盡管屢被官軍、士族、豪強的武裝攻擊,但是唯獨選擇曹操做依托。類似的事件,在張魯投降曹操上更可以看得出來。張魯一家創立的“五鬥米”教也是道教的一個支派,也因為曹操一家有道教信仰傳統,所以,夾在曹操與劉備之間的張魯選擇投降曹操。
從政治立場上考量,黃巾軍的反漢立場無疑與曹操的擁漢立場絕對衝突,但是,從宗教信仰認同來講,曹操與黃巾軍又有共同語言,那麼就很難一分為二的說清曹操與青州兵的關係了:合不來(政治立場),離不得(宗教信仰)。也似乎是因為這種說不清的,極微妙的關係,盡管青州兵在開初不為曹操效死力,卻也沒有背叛曹操的舉動;而曹操對於青州兵也是持一種寬大包容的態度,對於青州兵的臨陣潰散也不去計較懲罰。更讓人有些不可理解的是,青州兵加入曹操陣營後,並沒有被曹操肢解、分割後分派給他的各個將領分別統領,反而還準許其保持獨立建製不與其他各部軍隊相混。這樣的寬容大度著實少見。
曹操對於青州兵的寬容更有如下材料可以證明:
《三國誌·於禁傳》:繡複叛,太祖與戰不利,軍敗,還舞陰。是時軍亂,各間行求太祖,禁獨勒所將數百人,且戰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虜追稍緩,禁徐整行隊,鳴鼓而還。未至太祖所,道見十餘人被創裸走,禁問其故,曰:為青州兵所劫。”初,黃巾降,號青州兵,太祖寬之,故敢因緣為略。禁怒,令其眾曰:“青州兵同屬曹公,而還為賊乎!”乃討之,數之以罪。青州兵遽走詣太祖自訴。禁既至,先立營壘,不時謁太祖。或謂禁:“青州兵已訴君矣,宜促詣公辨之。”
張繡歸降曹操後,又反叛,著實讓曹操措手不及挨了一悶棍,而這個時候,在作為曹操主力的青州兵卻做了“劫匪”,打劫曹操的其他部隊的財物甚至於衣物!而青州兵敢這樣做的原因就是曹操對青州兵的寬容,甚至於“縱容”(?)。以至於曹操部將於禁對之略行懲罰後,這些青州兵竟然跑到曹操那裏告黑狀,奇哉怪也,為什麼曹操對這些青州兵這麼寬容???
真的,為什麼曹操對青州兵這麼寬容???難道說這位曹丞相打江山全憑著這些青州兵?沒有了這夥子青州兵就幹不成事業了?是這樣麼?
是與不是,還要從《三國誌》文本中找尋證據,還是給從《三國誌·武帝紀》中看:
“(董卓立漢獻帝後)卓遂殺太後及弘農王。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是歲中平六年也。”
曹操散盡家財毀家紓難護衛漢室召了多少兵馬?裴鬆之的注文說的明白:世語曰:陳留孝廉衛茲以家財資太祖,使起兵,眾有五千人。”也就是說,曹操起家的本錢:五千人馬。可是就這五千人馬在追擊董卓時,在滎陽與董卓部將徐榮大戰一場,幾乎折損殆盡。曹丞相的本錢“烏有”了。
但是,曹丞相“挫而不折”,《武帝紀》上說的明白:
“太祖兵少,乃與夏侯惇等詣揚州募兵,刺史陳溫、丹楊太守周昕與兵四千餘人。還到龍亢,士卒多叛。”裴鬆之的注文說的清楚:“魏書曰:兵謀叛,夜燒太祖帳,太祖手劍殺數十人,餘皆披靡,乃得出營;其不叛者五百餘人。”《武帝紀》裏接著說:“至銍、建平,複收兵得千餘人,進屯河內”。
這位曹丞相二次創業的本錢更是少得可憐——千餘人!
(可憐的阿瞞哥哥,正在人生的關鍵時刻之中,成與不成在此一戰,本寶寶一定要助他一臂之力,打死這幫壞銀!預知後事,且看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