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荀彧PK郭嘉(2 / 2)

曹操在上表為荀彧請封的時候,曾經說道:“彧之二策,以亡為存,以禍致福,謀殊功異,臣所不及也。是以先帝貴指縱之功,薄搏獲之賞;古人尚帷幄之規,下攻拔之捷”。在高祖劉邦封賞功臣之時,以蕭何為第一,並且認為蕭何張良等謀臣為功人,曹參樊噲等武將為功狗。作為君主看重的是在軍帳當中的決策,而次一等的才是攻城野戰的功勞。荀彧,無疑是曹魏政權的蕭何,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功臣。

但郭嘉相比荀彧,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又以其通達,見世事無所凝滯”。曹操多次表示,“每有大議,臨敵製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自己和郭嘉是知己,很多時候自己左右為難,難以決斷的時候,郭嘉就會說出他的意見,讓自己更加明白那一個決定才是最合適的。也就是說郭嘉做出抉擇的時候,是以曹操的利害作為準則,對曹操有利的就去做,有害的就不去做。曹操寫第二封信的時間,當在赤壁之戰後。信中提到了郭嘉曾經表示自己如果到了南方,一定不能活著回來。郭嘉身體多病如此,但是在和曹操談論國事的時候,總是說應該先平定荊州。曹操強調,郭嘉出謀劃策都是出於對自己的忠誠啊,為了曹操的大業,完全不顧及自己的性命,像這樣的郭嘉,在病逝多年之後,曹操也不能忘懷啊。

這些本來是一個臣子為君主效勞的很簡單,很正常的原則,為什麼曹操還要著重說出來,並告訴荀彧呢?

因為荀彧在做決斷的時候,並不是把曹操的利害作為準則,而是把是否有利於漢室,有利於獻帝作為準則。郭嘉是曹操的臣子,可荀彧雖然也為曹操工作,可是,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漢王朝的臣子。

當赤壁戰敗之後,曹操在戰場上失利了,可是在政壇上卻更上一層樓。以董昭為首的大臣建議曹操稱國公,應該具有九錫,來表彰曹操的特殊的功勳。在荀彧等人輔佐曹操奪得中原霸主地位之後,曹操漸漸的由輔佐漢室的丞相,變成了自己獨立王朝的君主,而稱公,就是曹操搞獨立的一個標誌。荀彧是朝中僅次於曹操的重臣,德行威望無人可比,荀彧的支持,對於曹操成為魏公至關重要。董昭特意寫了一份信給荀彧,勸說荀彧別太耿。董昭列舉了周公旦,薑子牙輔佐周成王,田單奪回齊國領土迎回齊襄王的事跡,這三位功臣都能夠列土封疆,然後說:“今曹公遭海內傾覆,宗廟焚滅,躬擐甲胄,周旋征伐,櫛風沐雨,且三十年,芟夷群凶,為百姓除害,使漢室複存,劉氏奉祀。方之曩者數公,若太山之與丘垤,豈同日而論乎?今徒與列將功臣,並侯一縣,此豈天下所望哉!”董昭認為,曹操的功勞已經如此之大,就算是和前代的三位功臣相比,也如同泰山和土丘一樣,如果還和其他的文臣武將一樣隻是封為侯,這定然不符合天下人的希望。

可是,荀彧卻公開表示,曹操本來就是舉義兵匡扶朝廷,心中有著對朝廷的忠貞,也能夠守住謙虛退讓的事實。作為君子,應該用德行來關愛他人,董昭你們這些人,根本就不應該這麼做。

精明的荀彧難道會不知道董昭的行動,是曹操授意?不可能。但是荀彧依然選擇了自己的立場。當許都百官,大都選擇了生存,選擇了利益的時候,荀彧依然堅持自己大漢臣子的立場。

曹操稱讚郭嘉通達,無異於說荀彧太不知變通,其實滿朝文武,大都是曹操黨羽,荀彧你又何必總是站在曹操我的對立麵呢?郭嘉死了,曹操封賞其子,又無異於表示,荀彧若一直對抗曹操,兒孫必定難有善終。而曹操以郭嘉為知己,就是在感歎,為何你荀彧就如此不了解曹操我的苦心呢?郭嘉能夠拋棄自己的生命來為曹操效命,可是為何荀彧,這位曹操政壇路上曾經的老師,多年的朋友,為何卻在災難過去,富貴來臨之際,成為自己的政敵呢?

曹操在暗示荀彧,在勸說荀彧,在警告荀彧。或許這些才是兩封信的真實目的。

(郭奉孝和荀文若,二人的確是曹操智囊集團的佼佼者。但不得不說,歸根結底是曹操成全了他倆,讓他倆能名垂千古,讓人想去電影《關雲長》中,曹操的扮演者薑文說的那句話—英雄你來做,小人。。。我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