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盡管有曠世的才幹,可是受製於軍事資源的嚴重缺乏,更被“擁漢”的政治立場拖累,不能統一中國,是必然,更是可惜!
從一般的印象中,曹操戎馬生涯的後期最主要的敵人是孫吳與劉蜀,不過,個人以為,上麵的兩個敵對勢力其實是無力對曹操政權構成致命威脅的。曹操政權致命的威脅是在被曹操統一了的北方,那些沒有被黃巾軍掃滅的世家大族餘孽。
這夥子餘孽重的大部分,對曹操本人以及他的政權有種天生的變態的敵視與仇視。陳琳為袁紹寫的那個槍手文章裏就用極惡毒的文字宣泄著世家大族們對曹操的怨懟:“操贅閹遺醜,本無懿德”。這個槍手文章就抓住曹操的宦官家世破口大罵,卻全然不看曹操的從政生涯中,卻從沒有依仗宦官勢力為非作歹為虎作倀。更無視曹操硬手打擊宦官氣焰的善政。《三國誌·武帝紀》中裴鬆之注引的《曹瞞傳》裏就寫的明白:
“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後數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叔父夜行,即殺之。京師斂跡,莫敢犯者。”
有宦官家世的曹操,卻對大宦官的近親痛下殺手,這就是“法不避親”的無私不阿!哪些世家大族們,哪些人渣餘孽們,哪個能做到這一步?可是它們居然就能厚著臉皮胡說八道!這些有奶就是娘的渣滓們,大部分而言,沒有什麼堅定的政治信仰,罔顧儒家經典中的忠孝教誨,看到那個為它們攫取無數利益的東漢政權已經是個空殼子了,就棄之如敝履,蟻附那個妄圖判漢自立的袁紹。對那個僭越的袁術也不去群起而攻之!但是,對於曹操這個最堅定的擁漢派卻極盡打壓暗算之能事。在陳琳為袁紹寫的那篇著名的槍手文章裏說了這麼幾句話:
“故九江太守邊讓,英才俊逸,天下知名,以直言正色,論不阿諂,身首被梟縣之戮,妻孥受灰滅之咎。自是士林憤痛,民怨彌重,一夫奮臂,舉州同聲,故躬破於徐方,地奪於呂布,彷徨東裔,蹈據無所。”
這幾句屁話說的就是前文引用過的材料中提到過的曹操與呂布的大戰,這場大戰的起因就是因為一個叫邊讓的名士被曹操殺了,兗州的世家大族們就勾結了呂布發動了對曹操的叛亂!看起來,袁紹、袁術對東漢王朝的反叛是不會讓世家大族們動容的,漢獻帝幾近階下囚的慘景也不會讓它們義憤填膺,但是一個胡說八道的邊讓被殺,卻能引發它們兔死狐悲的涕泣,舉刀砍人的衝衝怒氣。這夥子人是些什麼貨色不是很清楚麼?這夥子人自稱是儒門後學聖人之徒,但是它們無視孔子教導的春秋大義,隻計較同類、自己的利益是否受損,來決定自己支持誰,背叛誰。這夥子人是一夥子沒有是非觀,榮辱觀,廉恥感的人渣!這夥子人恰恰是曹操著力要對付的最凶險的敵人!同這夥子暗藏的敵人進行的暗戰,也把曹操的精力消耗多多,曹操怎麼可能統一中國?
恩格斯說過:“在這種普遍的混亂狀態中,王權是進步的因素,這一點是十分清楚的。王權在混亂中代表著秩序……”。
這個道理曹操未必有如此直白凝煉的認識,但是,在當時知識階層熟知的儒家經典中卻有與之類似的表達。《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
“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這段不長的語句隱含著的“春秋大義”就是高舉王權,維護中國一統!中國的統一就是曆史的進步,分裂、混戰就是開曆史倒車!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被獨尊的“儒術”實際上就是以這部《春秋公羊傳》“領班”的公羊派儒學。他用這一派的儒學做理論指引,對外掃蕩匈奴;對內消除諸侯國的叛亂維護國家的統一。
曹操擁漢的本意就在這裏。東漢末年的大動蕩、大混亂,在秦統一中國後是空前的。就是恩格斯口中那個“普遍的混亂”!那麼曹操擁漢的舉動就是在重塑王權完成“統一”這個進步的曆史重任!無論在袁氏兄弟為首的世家大族怎麼蔑視、輕視、無視、漠視那個東漢王朝,但是,在曹操的眼中,這個幾同於空殼的東漢王朝畢竟還存在了近二百年,還是可以作為一麵旗幟引領中國的統一大業的。被大多數世家大族們擁躉的袁氏兄弟及其支持者們,以及三國曆史之中任何一個對抗曹操的割據勢力,都是在開曆史倒車,永遠都是被釘死在曆史恥辱樁上的幹屍、木乃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