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私塾
策劃
作者:本刊編輯部
| 策劃人小語 |
“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這句話被學生們傳誦多年,即使是在倡導素質教育、為學生減負的今天。無論教育體製如何改革,高考目前仍然是高懸在孩子們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因為對現行教育體製不滿,有的家長在家教孩子讀書,有的家長送孩子出國,有的家長讓孩子讀國際學校……還有很多家長選擇了另一種教育方式—讀私塾。開辦私塾的初衷是為了傳承國學文化的精粹,開啟孩子的心智,讓他們學會做人。那麼,在實踐中,私塾有什麼利與弊?它能否和初、高中教學銜接好?又適合什麼樣的孩子?近日,本刊記者走訪了深圳梧桐山,敲開私塾學堂的大門,一探究竟。
01
現代私塾不是古代私塾的複製品
文 | 付洋
在現代私塾出現之前,國內的孩子接受教育主要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接受九年義務教育,讀高中,考大學;另一種是接受西式教育,讀西式幼兒園(如華德福、蒙台梭利)、上國際學校、出國深造。然而,一些老師和家長對這兩種選擇都不滿意,認為前者側重填鴨式的應試教育,抑製孩子的個性發展;後者的教育內容全盤西化,割裂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為了滿足本土化和個性化的教育需求,他們開始了大膽的探索與嚐試。
在這一背景下,倡導傳統文化和因材施教的現代私塾應運而生。2002年,全國第一家全日製私塾孟母堂在上海市鬆江區創建,標誌現代私塾的誕生。從那以後,上海、北京、深圳、海口、重慶、濟南、貴陽、沈陽等地都開辦了私塾,全國刮起了私塾風。
從現代私塾誕生伊始,國內媒體對它的觀點就褒貶不一。有的呼籲 “對私塾加強監管”;有的認為現代私塾“是一種逆行”;還有的則認為“現代教育方式要多元化”……教育專家們則多認為現代私塾是古代私塾的複辟,是教育的退步。而現代私塾的無資質辦學,也是備受詬病的地方。雖然私塾炒得很熱,但送孩子上私塾的家長目前還是少數。
現代私塾的創辦者們也叫屈,他們並沒有照搬古代私塾的模式。現代私塾與古代私塾一致的地方是,主要招收6至13歲的孩子,教授《蒙學》《四書》《五經》,傳播傳統文化。不同的是,首先,現代私塾倡導的是台灣王財貴教授的“兒童讀經教育”的理念,不僅讀國學經典,也讀莎士比亞等西方經典;其次,現代私塾沒有考試,老師一般不會體罰學生。
2006年,“孟母堂”因違法辦學被叫停。2007年,多家私塾聚集於深圳梧桐山,形成“讀經村”。7年過去了,梧桐山私塾發展到10多家,最大的一家全日製私塾鹿鳴學堂,已經有120多個孩子。每家私塾都供奉孔子像,給學生訂製漢服。入學標準和課程安排,各有特色。
盡管如此,梧桐山私塾依然麵臨著很多困境。首先是辦學資質,他們沒有取得合法辦學的資質,大都以文化公司的名義注冊;其次是師資,熱愛國學、安於僻遠的老師很難招;最後,是媒體的批判。明誠學堂的創辦者華春豔無奈地說:“我們太需要正麵的聲音了。”
我們希望以梧桐山私塾為切入點,探討私塾的利與弊。看看我們能夠從現代私塾中學到什麼,進而思考我們的孩子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
02
什麼人會舍棄都市繁華,跑到僻靜的梧桐山辦私塾呢?他們是怎麼想的?本刊記者采訪了3位私塾創辦者,我們來聽聽他們的故事。
蔡孟曹:私塾教育是為每個孩子的長大做準備
文 | 田祥玉
在私塾雲集的深圳梧桐山,還不到40歲的蔡孟曹已然是“元老”級人物。他的“梧桐書院”創辦於2004年初。原為中學老師的蔡孟曹,越來越覺得能給予孩子的實在太少。2003年,一直在反省的蔡孟曹接受了兒童讀經教育的理念。2004年初,蔡孟曹從學校辭職,創辦了“梧桐書院”。
蔡孟曹認為,身為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百年大計,而不是去想期末考試,教育應該為長大做準備。現在體製內的教育是,學生苦學、老師苦教、家長苦熬,而結果大多也是苦的。而私塾教育,卻是按照13歲之前是孩子記憶力強而理解力弱的成長規律,像海綿一樣地吸收、儲存和記憶經典,等進入成熟期以後再慢慢發酵,而這時的孩子早已滿腹經綸,思想力得到極大開發,學習數學等結構性的知識也就變得非常容易。
梧桐書院主要招收3至13歲的孩子。蔡孟曹從不輕易接收學生,也從不為生源發愁:“來我這裏的孩子,除了要看孩子的年齡、資質外,父母必須對中外經典理解並認同,目光長遠,他們的孩子才有可能進書院。”
“梧桐書院”的教材不僅僅限於國學經典,還有《莎翁十四行詩》《仲夏夜之夢》等多部英文經典名著。除此之外,還有德文、法文和日文經典,中醫、書法、體育、音樂、美術和數理經典。
蔡孟曹說,讀經不是現代產物,而是中西方古往今來的主要教育模式。他認為,猶太人之所以聰明,是因為他們都會背誦9萬字的《舊約》。“一個腦子裏裝了近10萬字的人,當然會比腦袋空空的人更聰明。”
然而,麵對能否與體製內教育接軌的問題,蔡孟曹還沒有成功的案例,他說:“最早在梧桐書院就讀的一批孩子,將在2014年9月回體製內的學校上課,肯定會有一段時間不適應。但我相信,大多數孩子會慢慢適應和接受。即使不適應,也可以有其他方式繼續教育,比如留學或在家自學。”
蔡孟曹說:他推行的教育模式,目標是培養一批真正能夠融彙中西、貫通古今的學問家。但最終目的,是為每個孩子的長大做準備。
孟丹梅:不能讓文化在我們這裏斷掉
文 | 張慧娟
鹿鳴學堂是梧桐山規模較大、設立較早的私塾,創辦人是孟丹梅。“辦私塾最初的動機就是責任和良知,這話聽起來有些大,但對於我而言,這是真話。”采訪的一開始她就這樣告訴記者。
2000年的一天,剛成為母親不久的孟丹梅,無意中看到一份簡報,上麵有趙樸初、冰心、曹禺、夏衍等9位老人動情的呼籲,不希望“文化在我們這斷掉”。孟丹梅看得鼻子發酸。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有責任,把中國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繼續傳承和發揚下去。
那時候,孟丹梅在錦州開了一家大飯店,她便在飯店員工的休息區,開了一個業餘讀經班,帶著孩子一起讀經。後來,她來到北京,找到一家推廣兒童讀經的機構,請了機構的主任和一位台灣老師到錦州演講。
2001年,“兒童誦讀經典”教育活動發起者、來自台灣的王財貴教授在北師大做了一場演講。聽完演講,孟丹梅的內心更不平靜了。她師從於王財貴門下,致力於兒童讀經教育理論的宣導和教學實踐,之後又到全國各地,進行了更大力度的推廣。
2004年,孟丹梅創辦了全日製讀經課堂“亦悅學堂”。3年後,孟丹梅又在深圳辦起了學堂,後來聽朋友說梧桐山山清水秀、人傑地靈,便帶孩子們來到了梧桐山,開辦了“鹿鳴學堂”。如今,鹿鳴學堂已經有120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