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開店,看他們如何“與眾不同”
聊生意
作者:韋宏寧
經營重視人情味
招攬不少回頭客
蒙女士開在小區旁的小百貨店主營煙酒,店鋪麵積約100平方米,每月租金90元/平方米。目前已經經營兩年,生意一直很不錯。
“來我店裏消費的多是住在這個小區的居民,都是熟客,一定要熱情招呼。”蒙女士說,她所銷售的煙酒要比外麵便宜一些,但保證質量,承諾假一賠十。當小區居民購買較多的商品時,可以提供送貨上門的服務。這一頗具人情味的做法使蒙女士累積了不少回頭客。目前,蒙女士的店鋪每個月的利潤至少有6000元。
經驗之談:小區店鋪店主需要經常與小區居民打交道,能不能讓居民記住店鋪並留下好印象,成為了擺在小區店鋪業主麵前的首要問題,突出人情味就成為了他們經營的製勝法寶。相反,由於小區消費群體相對固定,一旦因質量等問題落下壞口碑,那也會很快地在小區裏傳開,對小區店鋪來說是十分致命的。
開店也有培育期
固定客戶靠積累
陳先生經營著桶裝水生意,店鋪麵積40平方米,每月租金2500元,經營時間兩年。最近半年,水店才開始盈利,在此之前的一年半時間裏,他都在保本甚至虧本經營。
陳先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他的店鋪規模,擁有30戶固定訂水客戶才夠維持他店鋪的基本運轉。好在經過一年多的堅守,目前他已經有了50戶訂水客戶,每個月開始能賺2000多元。但跟他設定的目標還有不少差距。“在大學路同樣經營桶裝水的店鋪,生意好的時候能賺近萬元,不過人家已經經營了5年時間,訂戶已經很多了”。經營桶裝水的店鋪太多,瓜分著附近幾個小區人數相對固定的客戶。要進一步發展訂戶,難度越來越大。這樣一來,店鋪的培育周期就更長了。
經驗之談:居民對小區店鋪需要一個熟悉和習慣的過程,業內人士稱為小區店鋪的培育期。店主打理與小區居民的關係,積累小區回頭客也是在這個時候。如果是在新建成的小區,店主在搶占先機,率先租下店鋪,享受著較低的租金待遇的同時,能否承受前期的虧本經營,也是進駐此類小區的投資者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選址講究臨街鋪
人流密集是財源
“同一個小區,不同位置的店鋪,生意往往出現不小的差距。選址很重要。”在小區經營米粉店的趙女士說,靠近小區出口的小店經營情況,就比位於小區較偏區域的小店好不少。
“比如半開放式小區人流量較多,裏麵小店的生意就比封閉式小區裏的小店生意好。”趙女士說。即使是同一個小區,臨街部分的店鋪生意也比其內鋪的生意要好。不過前者租金也比後者要高一些。趙女士剛剛開店的時候,沒有看出這個門道,先是選擇了一個比較偏僻但是租金相對便宜的鋪麵,但是生意很差,最後忍痛換了靠近小區進出口的鋪麵,生意才好轉起來。
經驗之談:“人流”就是“財源”,不要怕競爭密集而選擇一個偏遠的地址,越是人員密集,店鋪密集的區域,人流量越大。而一些客流稀少,發展較慢的地區,看似沒有競爭,租金也低,但也沒有好的發展前途。另外,店鋪的位置和朝向也很重要,一定要選擇通道兩端出入順暢,來往車輛行人都可以順利通過的位置。
居民習慣差異大
前期摸清避風險
廣西大學西門的魯班路沿街居住區這一帶曾因為住過比較多的東北人,韓國小吃店林立,一度被稱為“韓國街”。但是如今東北人的比例逐漸減少,其他地方的居民逐漸增多,這一帶的韓國料理店有不少已經消失。經營東北麵館的薑先生不禁感歎:“南方人喜歡吃粉,不大喜歡吃麵。”
經驗之談:不同地區的消費習慣也有很大區別。近年來,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居住在小區裏的居民往往來自各地。對於小區店鋪而言,不同地域的居民有不同的飲食、消費等“地域性習慣”。如果在開店前沒摸好小區居民的“地域性習慣”,有可能會遭遇“有客無市”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