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人在城下擂鼓了!
城頭上的楚軍心中一凜,蠻人的軍鼓,相較楚軍的牛皮軍鼓而言,更像是從祭祀用的擂鼓改造而成,不僅大而笨重,需要三五人以上搬台,而且鼓麵是由南蠻特有的巨鱷皮所製,比牛皮更加粗重,韌性也更強。
在蠻軍中,一般的散兵遊勇是不會配置戰鼓的,往往要三五千人規模以上的正師,才配備戰鼓,為的也是效法中楚軍隊借助鼓聲來實現在戰場上的調度,雖說依葫蘆畫瓢學得不盡相同,但是能搬出戰鼓出來的蠻軍,通常也是不容小覷的戰力。
而蠻人敲鼓,也不需要楚軍兵士所用的鼓槌,而是叫上兩名蠻族力士,一左一右分在兩側,借助手掌與手肘的發力,各自用手上虎口處下側肌肉去敲擊鼓麵與鼓沿,聲音渾厚,穿透力強,往往鼓聲一起,便意味著蠻人要從正麵強攻。
這支蠻軍,數量足在楚軍十倍,也的確不需要使出什麼陰謀詭計來,從正麵一舉拿下滸穀,才是最節省時間也最有效的辦法。
最前麵一排的蠻子約有兩個百人隊,俱是一手持著圓盾,一手提著刀槍,而在他們身後,則又有五六百人左右的蠻兵排在了第二列,是為中隊,中隊之後,還有千人左右的蠻兵作為後隊。李源一看向這些人時,心中頓時緊張起來。
蠻軍作戰,向來沒有什麼章法,但李源一自打冷江一戰到現在,不僅屢番見識了蠻族軍隊的夜襲、破襲、伏擊、集團化作戰等各種戰法,蠻軍在戰法運用中因地製宜、考慮得當、布置有效、戰果突出,並不比威名赫赫、訓練有素的中楚軍隊差到哪去。
而眼下,蠻軍在正麵強攻城池的時候,甚至已經知道設置前、中、後三軍,兵力依次遞增。前軍負責用最少的兵力與最為快速的行動吸引守軍的火力;中軍則是完成真正意義上第一波攻擊的部隊;而後軍,則是在中軍的攻擊受挫還是後撤時,緊急填補上去的真正殺招,為的就是不給守軍任何喘息的機會,一蹴而就。
這種批次化的攻城戰法,是司馬玉秀在中楚步軍的小隊化作戰基礎上推演而來,能夠在攻城戰中有限的接敵麵上布置最大化的兵力。
蠻軍的這番布置,幾乎與楚軍如出一轍,若說沒有專人來調教訓練過他們,李源一是萬萬不相信的。
李源一心中雖然驚懼,但是身為主將,臉上一定要保持十足的鎮定,左右看去,見士卒們雖也麵露慌張,但在謝意、燕除非與葉楚青等人以及眾多什長以上基層軍官的助力下,好歹還是能站住這條薄弱的防線。
“弓箭預備!”見蠻人的盾牌手蠢蠢欲動,李源一高聲大喊,城頭之上的約莫四百楚軍,無論士兵還是校官,全都張弓拉弦、指撚箭尾,以四十五度的角度瞄向當空,隻等蠻軍往前邁動步子,便要往城下拋去一陣陣的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