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管窺蠻族(外傳03)(1 / 2)

蠻族,是秦、晉、趙、楚、吳、越等中州六國之人對居住在南方山野中原住民的稱呼。在中原人看來,他們那些住在南方森林裏的鄰居們,除了在身材相貌上與自己所差無幾之外,各方各麵都存在著天差地別。

不僅語言文字無法相通;從生產方式上來看,漁獵為生的蠻人似乎也比早就發展起農耕經濟的中原人要落後許久;更不用說蠻人所信奉的那些奇奇怪怪的神明,勞民傷財建設了大量的神殿,甚至還供奉了一群百無一用的女人去做所謂的祭祀,招搖撞騙之餘,卻不能為她們那些虔誠的信徒送上哪怕一頓口糧。

“無用之人信無用之事。”楚國的李淮安曾如此評價蠻族,在他看來,富餘的生產力,就應該投入到墾荒、水利、百工、商埠之中,“取生民之所與,與生民之所求”,這才是上位者與百姓之間的“合作”。而蠻族的階級關係呢?李淮安道:

“食力者居草莽,食人者居廟堂。”

而在蠻族境內,確有許多如李淮安所言的“廟堂”,隻不過這些廟堂並非中原人所道祖宗祠廟抑或王室朝廷,而是供奉天神梵帝與地神石曌的神廟。

若要計數,全境共有九九八十一座神廟分布於各個蠻人的聚居點,每座神廟內皆有一到數名蠻族的“月女”作為祭祀負責神明與子民之間的傳話,蠻人但凡成親生育,抑或生老病死,幾乎都要來這神廟中向月女訴說歡樂或疾苦,以示自己對神明敞開了心扉,祈求護佑。

而在這眾多神廟中,最有名的一座,必是在蠻族最大的一個聚居地——茶海城西側的大神廟,蠻族的教母便居於此。

茶海城雖然名字裏帶一個城字,但卻也是中原人按照自己習慣對她的叫法罷了,因為在常人看來,蠻族人習慣居住的地方,實在算不上什麼“城”,或許用村落來形容更為合適一些。

習慣於漁獵度日的蠻人,並沒有中原人的家族與門第觀念,但凡成年,無論男女,都有一間屬於自己或大或小的草廬。

而待他們嫁娶之後,有了自己的家庭,然後生兒養女,往往男子便會將自己草廬隨意讓給獨身的朋友,甚至是從未相識的陌生人,自己便搬去與女子同住。夫妻兩人伐木為材,將住處從草廬升級換代成為更為寬敞的木屋,用更舒適的環境去迎接他們的新生兒。

蠻人的房屋隨著不斷組建而成的新家庭,開始逐漸增多,而子孫後代長大成人後,又搬出木屋去隨意造一處自己的草廬,等著組建新的家庭。如此循環反複,蠻人的聚居地不斷地擴大,在廣袤的雨林之中,形成有如中原人“村合而為鎮,鎮合而為城”的態勢。

但就是這樣一個龐大的“村落”,盡管沒有城牆與高樓,沒有商埠與集市,但在人口的數量與用地的規模上,倒也確實與一座大城並無二異。

茶海便是這樣一座大城,一座足有十萬以上蠻人聚居的大城。

沒有來過茶海的人,便很難理解蠻族之所以與中原人的格格不入。

中原六國,雖是農耕為主,但商旅貿易卻也算興旺,秦國的鐵器,吳越的綢緞,楚國的瓷器與漆器,晉趙兩國的藥材與各類幹果,都是市麵上的翹楚,更是遊商走販發家致富的好幫手。但凡入得中原的城市,最熱鬧之處無非便是商販雲集的鬧市,名士巨賈可以在這裏購置家藏,尋常百姓也能在這裏買到一時快意。

而與貿易相輔者,有酒肆茶館供人取食小憩,有驛所客棧供人拂去風塵,有戲壇書苑供人閑談風雅,有賭場青樓供人千金博笑。三百六十行,盡皆薈萃於這城市之中,既為城市所哺育,又反過來汲養了這城市的繁華。

城市,對中原人而言,與其說是一個居所,倒不如將其視為一個充滿了名利機會的舞台。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勞勞碌碌複為名去,無數人夢想著來到城市尋覓到那一個能扭轉乾坤的命運之眼,然後從此便可去做一個煥然一新之人,武可如那司馬玉秀縱橫天下不逢敵手,文可若那李淮安智計百出安邦定國,要麼封侯拜將,要麼載滿金銀珠寶從此榮華一生不愁富貴。

城市,這是多麼美的一個夢想之地!

而蠻人,他們那所謂的城市,簡直就如同他們那粗鄙不堪,毫無進取之心的宗教文化一般,偌大一個茶海,除了木屋草棚,便再沒有其他任何功能場所,男女老少出行,照麵點頭無非便是些“吃了什麼”“睡得如何”的話語,比起中原各泱泱大國的百姓,蠻人過的不是原始社會還能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