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科,明經,也就是闡明經義,訴說其理。二十多年來的明經考題,皆是以大義大禮出題,考察書生的基本功力,考校是否有入朝為官的基本素質。
所以,不出意外,每年都會有的題目就是“忠君”。今年也不會例外,翻開這遝厚紙,上麵的筆墨清晰,第一個題目就是做賦,為寧君恒儀做一首賦。
心中冷笑,宇文欽早就料到會有這一出。心中一動,筆尖蘸墨,宇文欽奮筆疾書。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這是將寧恒儀比作大秦之前聲名顯赫的仁君“周文王”姬昌,宇文欽寫得中規中矩,而且思路清晰,洋溢之詞毫不吝惜。
“文王有聲,自西自東。和鸞雍雍,萬福攸同。寧有恒君,天下笑兮,是以有譽處兮。”就這樣,宇文欽結束了第一題,整篇《寧君賦》洋洋灑灑,歌頌至極,但其中意味,肯定是瞞不過那位“狡童”扶蘇。
想了想,宇文欽心中盡是冷笑。文王有聲?姬昌正是喜歡聲名顯赫,才有了臣子歌功頌德的聲望,滅亡商紂的可是他的兒子,而不是姬昌!
或許,寧戍道和寧戍譽兩人都會很欣賞這篇賦吧?
明經一科,隻有四題,第一題為賦,第二題和第三題和以前出現過的考題變化不大,都是簡單的經義題目,不過儒家和墨家的變少了,倒是縱橫家的學說有所增多。
但據悉新上任的太傅司空扶蘇是陰陽門人啊?雖然有些不解,但宇文欽還是很快速的答完,沒有絲毫障礙,畢竟都是些書上經義,算不得高深,隻要熟記於心便能抒寫一二。
但第四題,讓宇文欽有些驚悚。
“咦?”似乎周圍也有人看到了這裏,發出驚訝的聲音。
.這一題,隻有四個字。
“宜兄宜弟”!
兄弟?何為兄弟?血脈至親,手足之情?同室操戈,相煎太急?宇文欽頓時明白了這題目的慢慢惡意,正是衝自己而來!
透過紙麵,他似乎看到了太子寧戍道的狼子野心,三皇子寧戍函的餓虎撲食之意,還有六皇子寧戍譽的深沉心機!
寧君恒儀,不愧是寧國的天之驕子,曾弑兄殺弟的狠辣人物!這種題目都敢堂而皇之的拿出來,天下人誰不知道寧國國君二十歲便有雄心壯誌,走遍寧國才請得閉山數十年的陰陽獨脈入世,一舉用計清除了自己國君之路的其他兄弟。
唯一一個沒有野心的八弟“景王”孤身一人戍守了邊城明琉已經二十多年了,不知道他看見今日的題目又有何作想?
寧君恒儀,這個名義上的“父親”,宇文欽提不起任何好感。當初老狐狸令溫找上宇文欽,想讓他反叛寧國逃出皇城,他是動搖過的。若不是母親嚴靜姝的遺願未了,其中內情還沒昭雪,宇文欽說不得就已經不再是寧國人了。
情緒激蕩之下,宇文欽放下手中的筆,站起身子,緊緊盯著麵前的竹席。
良久之後,脖子有些僵了,宇文欽剛一扭脖子,忽然發現他右側的竹席不知什麼時候出現了一個小洞!洞口不大,剛夠一根手指伸進去,可進來的時候他仔細觀察過,那時候還沒有這個洞。
透過洞口,目光探了進去,宇文欽再次看到了一張熟悉的姣容——虞如兮。
宇文欽是“庚一七”,右側就應該是“庚一六”,而虞如兮不是“丙六”嗎?宇文欽頓時反應了過來,他被小狐狸騙了。
小狐狸應該是早就知道他的號牌,太守府門前那聲“丙六“隻不過是混淆視聽罷了,她正是”庚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