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為了工作問題,丁曉武再次硬著頭皮去找楊忠。兩人去司馬府接收使團人員,又從牢房裏將一應“通商貨品”,也即那些羯奴押送上車,隨後匆匆忙忙去營地挑選了近二百名精幹兵丁,這些人大多是楊忠選定的親兵,對其忠心不二。後來為了照顧丁曉武麵子,也讓他從原先所在的南城營中選了三十多個沈麟的親信屬下,湊成二百三十名護衛。兩人足足忙碌了一整天,終於把個龐大的使團隊伍整治停當。雖然城中百姓一直都當是大魏朝廷與南方晉朝正常通商往來,沒有人瞅出裏麵有蹊蹺貓膩,但為了掩人耳目,避免麻煩。隊伍還是在第三天雞鳴開門之時便匆匆忙忙離開了鄴城,南下而去。
通商隊伍中除了正使楊忠,副使丁曉武,以及屬下的兵丁,還有那兩個丁曉武在楊忠家裏見過的瘦子繆嵩跟胖子劉漪,因為二人多次與南晉方麵打交道,熟麵孔畢竟善於通融,所以作為特邀幫辦,參與此次行程。隻是論私人關係,這兩人又都是楊忠的舊友,他們的加盟,使得本就權力不大的丁曉武進一步被壓縮,幾乎到了被架空的境地。好在他原本就誌不在當官,隻是藉此機會跑到南方討生活,這也是當初沈麟同意了的。所以盡管遭受排擠,他仍是心態平和,每日與身邊的“勤務兵”劉牢之拌嘴胡扯,或是與南城營那熟識的三十餘個“兵友”嘻哈吹牛,自得其樂。
所有的羯奴則被分裝在十一輛四輪平板蓬車上,計有十五歲以上成年女子二十七人,女童十六人,男童二十二人,每輛車上都有一個體格健壯、凶巴巴的軍婆-即女兵負責押送監管。同時,隨行的人員還有照顧牲口兼趕車的馬夫,負責做飯的夥夫,以及看病熬藥的赤腳郎中,因此人員非常龐雜。
隊伍行進速度並不快,因為中原地區的馬匹數量不足,有限的都去裝備皇帝的禁衛騎兵了。此次為南行征集的馬和騾子,或者去牽引篷車,或者為幾個頭麵人物提供坐騎,沒什麼富餘。大多數人隻能坐11路公交,徒步行進。好在鄴城雖在黃河以北,但離河並不是十分遙遠,經過兩天多跋涉後,第三日中午不到便趕到了黎陽津渡口,又花上半天時光擺渡過河之後,於晚間到達濮陽郡。
魏國治下的濮陽太守戴施熱情迎接了他們一行,好吃好喝好招待,那張和藹可親的臉上堆著的殷殷笑意使丁曉武立刻斷定了這位戴大人也是“通商行動”的受益者,奴隸走私從犯之一,為犯罪行動提供著“地方保護傘”。
既然大家都是一根繩上拴著的螞蚱,理應同舟共濟和氣生財。因此對於太守大人周到的照顧,丁曉武也以春風拂麵般的笑容客氣回敬,這與那個始終冷臉冷語、隻知公事公辦的楊忠形成鮮明對照。所以在接風酒會上,丁曉武得到了更多投桃報李的關懷和讚諛,讓他找回了一些心理平衡。